最近,科技圈里開始流行一句話:人工智能(AI)帶來的沖擊,也許“并不是一聲巨響,而是一陣嗚咽”。這句話反映的是,一些人對于AI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生活及工作習慣這一趨勢的思考,甚至是擔憂。
對此,一部分技術倫理學者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于借助AI工具查找資料、完成文本寫作、生成圖片時,人們正在喪失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曾經獨屬于人類的創造性、深度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更可怕的是,大多數人癡迷于這種技術帶來的便捷,而對技術依賴可能導致的“人的退化”毫無警惕之心。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就對這個問題展開了量化研究:
研究人員將54名參與者分為三組,分別要求其使用OpenAI的人工智能ChatGPT、谷歌搜索引擎以及不借助任何工具,完成數篇文章創作。其間,研究人員通過腦電圖監測了受試者32個大腦區域的活動情況。
分析結果顯示出顯著差異:使用ChatGPT的受試者相較于其他兩組,腦神經連接強度最弱,其執行控制能力和注意力投入度較低,且在神經、語言和行為等層面均表現不佳。而不使用任何工具的參與者展現出最強且分布最廣的腦神經連接,他們更加投入,好奇心更強,更注重自主性,對自己的文章也表現出更高的滿意度。
就此,研究報告得出結論,長期使用人工智能或將導致人類認知能力下降。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娜塔莉亞·科斯米娜表示,對人工智能的日益依賴或將降低人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發育中的大腦來說,面臨的風險最高。
科斯米娜指出:“你在這些(使用ChatGPT的受試者完成的)文本中不會看到任何分歧性的觀點,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種‘一切被平均化的狀態’,每個人、每篇文章都變得平庸。”
而美國企業家、特斯拉和SpaceX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的話則講得更加直白,未來有可能會出現一個“人類智力走低、但機器智能飛速提升”的兩極分化世界。
與此針鋒相對的一派觀點被稱為“技術樂觀主義”。
技術樂觀主義者通常信奉技術研究中的一個經典論斷——“技術是人的延伸”,就像廣播是聽覺的延伸、汽車是腿腳的延伸。而AI,可以被視為知識的延伸,也許有朝一日還會演變成“意識的延伸”。他們相信,AI可以把人們從那些單調乏味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轉而專注于更具創造力、更能帶來成就感的工作,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終有一日,AI會引領人類步入一個“美麗新世界”。
悲觀與樂觀,究竟哪個更靠譜一點?似乎都有點道理,但又都無法自圓其說。因為,二者都忽略了最大的變量——人。
人不是AI的背景。人類的未來,也不必在退化與進化中二選其一。
或許應該這樣說:站在AI時代的前夜,每個人手里都握有一把鑰匙,但不同的人會因為對技術的運用方式差異打開不同的大門,前往截然不同的世界。至于打開哪扇大門,不是AI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亞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