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無暇南顧,盤踞在東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勢力,便紛紛登場,互相攻伐。最終,閩北的陳友定、閩南的羅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線方面存在嚴重分歧,一場血拼在所難免。
至正二十五年,陳友定親提大軍南下,步步緊逼,直至柳營江之東。江東乃是入漳的門戶,要進入漳州城,必須確保渡江的安全。羅良對此早有部署,他預先指派千戶長張石古率領精兵三千,埋伏于江東要地,嚴陣以待,并特別叮囑,不管發生何事,都必須按兵不動堅守陣地。
陳友定也非等閑之輩,江東位置險要,強渡不是辦法,得想個圍魏救趙、瞞天過海的萬全計策。他先是派出千余軍士,妝作主力,從陸路攻打九龍江入海口北岸的海滄寨,并放言要從海滄乘船溯江攻入漳州城。張石古聽聞后大驚,他擔心陳軍渡江后自己會腹背受敵,竟不管羅良的吩咐,率領全軍東下支援海滄寨。張石古一撤,陳友定大軍立即從江東橋渡江,長驅直入,一舉拿下漳州城,羅良無力回天,力戰而死。
至正二十六年,羅良遇害的消息傳來,海滄寨巡檢薛君祥即清點寨中兵士并抽調海滄民兵若干,聯合云霄巡檢等各縣地方武裝,共同起兵攻向漳州城。此役中,海滄寨兵大敗,巡檢薛君祥趁亂駕船逃往潮州,而陳友定軍則一路尾隨,追至海滄寨乃止。入寨后,但凡寨中兵士家眷,殺個片甲不留。群龍無首的民兵,則紛紛卸甲,散入各鄉社中。陳軍殺紅了眼,竟提刀沖入海滄各鄉社,不管青紅皂白,隨意殺戮,海滄哀嚎遍野,好不凄慘。
兩年后,當朱元璋掃平陳友定,將福建納入大明版圖時,海滄地方竟鄉民寥寥,昔日芳華早已化作輕煙不再了。那場殺戮之慘烈,已無從知曉,只記得今日海滄大部分居民的祖先,多是陳友定覆滅后,明朝有意招攬填邊的外來戶。
參考資料:《明文海》、《元史》、《新江邱曾氏族譜》
合集推薦:
●《滄江拾遺》人物篇
●《滄江拾遺》地域篇
待續
●《滄江拾遺》故事篇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