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洲有個叫邁克爾·基廷的老頭子寫了篇文章,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說法懟了一頓。這老頭子不簡單,當年在澳洲政府當過大官,現在說話還有人聽。他說的啥?簡單說就是咱們平時總聽說的"中國GDP18萬億、美國25萬億"這個算法有問題,根本不能體現真實情況。
其實這事得從GDP怎么算說起。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名義GDP"就是把一年里所有東西換成美元加起來。但問題來了,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一直在變,而且有些國家物價低。比如說在中國花10塊錢能吃頓飽飯,換成美元才1塊多,但美國人吃頓飯可能得花20美元。按美元算的話,中國這頓飯的價值就被"貶低"了。
基廷舉了個例子,按另一種計算方式(叫購買力平價)看,中國2023年的經濟規模已經比美國大了。具體數字是30萬億對25萬億。為啥差這么多?因為中國東西便宜,工廠多,生產效率高。像制造業,全球每10件商品有3件是中國造的,美國才1件多。
澳洲為啥突然有人關心這事?因為鐵礦石、煤炭這些資源70%都賣到中國,可美國老說中國還得排第二。基廷的意思是,別光看數字,得看實際能力。中國現在不僅是工廠,連高鐵、5G基站、新能源車都占全球大頭。像新能源車去年中國造了1000萬輛,占全世界七成,光伏產品八成也是中國制造。
有意思的是,西方媒體特別愛用那個"名義GDP"的數據,說中國還是老二。但實際情況呢?中國去年進出口總額6.2萬億美元,比美國還多。德國大眾汽車三分之一的銷量靠中國市場,德國人現在都盯著中國工廠學技術。
基廷說的最狠的是,美國不愿意承認中國超過自己,因為經濟地位關系到全球話語權。比如說美國搞制裁想遏制中國,但很多國家都靠中國做生意。澳洲鐵礦石七成賣中國,可還得跟美國站隊,這不矛盾嗎?
再看看真實生活。上海花5000塊人民幣能租個好地段的房子,還能吃喝玩樂。紐約要維持同樣生活,至少得花2000多美元。按購買力算,中國人實際財富比名義GDP顯示的強多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也支持基廷。他們預測,到2025年中國按購買力算的經濟規模會比美國多一截,而且中國人均收入漲到了2萬多美元,快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了。
最后說說澳洲的反應。基廷的文章出來后,澳洲政客吵翻了。有人覺得得調整對華策略,別老是跟美國屁股后面走。畢竟中國現在不僅是大市場,還是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像特斯拉、蘋果都在中國建廠,連歐洲車企都開始學中國模式。
數據就是數據,道理就是這樣,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