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暴走團逼停救護車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畫面中遼寧朝陽一支規模龐大的老年暴走團整齊列隊占據道路中央,面對鳴笛示警的救護車和消防車,不僅拒絕避讓,還理直氣壯地要求保持隊形,最終救護車不得不退讓到路邊。
這支約120人的老年暴走團統一著裝,浩浩蕩蕩地占據了景區道路中央,他們步伐整齊,隊形嚴密,儼然將公共道路當作了自家后院,而此時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正為“凌河之夏”活動執行備勤任務,需要通過該路段。
據目擊者拍攝的視頻顯示,當特種車輛鳴笛示警時,暴走團成員非但沒有避讓,反而以保持隊形為由拒絕讓路,雙方僵持了近兩分鐘,最終以救護車主動退至路邊告終,暴走團則繼續列隊行進,仿佛這場路權之爭的勝利者。
事件發酵后,當地派出所于7月18日作出回應,稱此事系素養問題,將聯系暴走團負責人進行批評教育。這一輕描淡寫的處理方式立即引發輿論嘩然。
網友紛紛質疑:“如果是一個人阻擋特種車輛,早就被拘留了,換成暴走團就變成素養問題?這不是典型的法不責眾嗎?”
暴走團牽頭人在接受采訪時還辯稱:“沒拉警報不讓道”,認為備勤車輛不享有優先通行權,這種對交通法規的曲解,反映出部分群體規則意識的嚴重缺失。
當“人多勢眾”成為挑戰法律底氣的資本,當“法不責眾”成為逃避處罰的護身符,我們的社會秩序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特種車輛即使非緊急任務,仍屬執行公務,社會應默認其優先通行,這不僅是法律規定,更是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暴走團的行為不僅挑戰了法律底線,更踐踏了社會公德。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暴走團長期占用機動車道、逆行、闖紅燈等行為,明顯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為何能長期存在而未被制止?
這反映出基層執法面臨的兩難困境:一方面是“法不責眾”的心理作祟,警方常以“規勸為主”,另一方面是暴走團仗著人數優勢,公然挑戰執法邊界,當違法成本遠低于守法成本,類似亂象自然會層出不窮。
這起事件絕非簡單的交通糾紛,它折射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多重社會矛盾,首當其沖的便是老年人健身需求與公共安全之間的沖突。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老年人健身需求激增,但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卻嚴重不足,這種供需失衡迫使許多老年團體占用道路開展活動,埋下安全隱患。
2017年山東臨沂就曾發生暴走團占道致1死2傷的慘劇,血的教訓猶在眼前,如果繼續放任這種危險行為,類似悲劇恐將重演,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十年過去,暴走團占道問題依然無解?城市規劃和公共資源分配是否存在結構性缺陷?
網絡上退休金過高、閑人特權等極端言論開始蔓延,將個別老年人的不當行為上升為對整個老年群體的攻擊,這種情緒宣泄無助于問題解決,反而會加劇社會撕裂。
違規的是暴走團這一特定群體,而非所有老年人,問題的根源在于公共資源不足和執法不嚴,而非簡單的老人變壞。
更深層次看,這起事件暴露出部分公民規則意識的淡薄和集體利己主義的膨脹,當健身權凌駕于他人的生命權之上,當保持隊形的重要性超過救護生命的緊迫性,這種價值觀的扭曲令人憂心,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堅守生命至上的底線思維。
面對暴走團亂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治理顯然不夠,我們需要一套系統化解決方案,從執法、規劃、教育等多維度入手,才能真正破解這一社會治理難題。
短期來看必須強化執法剛性,對組織者依法追責是關鍵,這些暴走團往往具有商業化特征,組織者卻未履行安全管理義務,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完全可以對組織者處以罰款甚至拘留,打破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
交警部門應加強常態化巡查,對占道行為嚴格執法,形成有效震懾。
政府可考慮在非高峰時段開放部分道路作為臨時健身區,或規劃專用健身路線,同時加大公園、步行道等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健身場地不足問題。
社區可聯合交管部門開展交通法規宣講,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識,媒體也應加強正面引導,傳播權利邊界和責任意識,避免將個別事件上升為代際對立,只有當每位公民都懂得我的權利止于他人鼻尖,社會才能真正和諧有序。
治理過程中應避免一刀切和極端化,網傳取消養老金、以牙還牙等言論既不合法理,也有悖人道,我們反對的是違法行為本身,而非老年群體,健康社會的標志,是不同群體訴求能得到理性平衡和妥善安置。
暴走團逼停救護車事件雖已暫時平息,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遠未結束,在一個成熟文明的社會里,個人自由從不應以侵害他人權益為代價,群體活動更不該挑戰法律底線,當救護車為暴走團讓路時,讓出的不僅是道路空間,更是社會的基本規則和價值觀。
這起事件最令人痛心的,不是老年人的健身熱情,而是他們對規則的漠視,不是執法部門的批評教育,而是長期存在的執法疲軟,不是公共空間的不足,而是部分群體我的需求至上的利己思維。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法律剛性與人文關懷的雙向發力,需要資源供給與規則教育的同步推進。
回望事件中那輛被迫讓路的救護車,我們不禁想象:如果車上載著危重病人,這兩分鐘的耽擱會導致什么后果?如果下次遇到真正緊急的任務,暴走團是否依然會保持隊形?這些假設令人不寒而栗,卻也提醒我們: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往往體現在它對生命權的尊重程度。
希望這起事件能成為社會治理的轉折點,推動相關部門拿出更有力的舉措,也喚醒更多公民的規則意識。
只有當每個人都明白道路是公共的,規則是大家的,生命是至上的,堵你不敢撞的囂張行為才會真正失去生存土壤,讓我們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既尊重個人需求,又堅守法律底線的和諧社會。
參考資料
光明網 - 2025-07-19:老年“暴走團”阻擋消防車,只是素養問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