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讓數千萬人受災,2000多億元付諸東流,成為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而如今,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上,三峽大壩已經安穩運行了20余年。
1998年長江決堤后,戰士以身抗洪
這座承載著百年夢想的超級工程,當年牽動全國目光,投入的2500多億元更是創下了當時的紀錄。
20多年過去,關于它的爭議從未停歇,有人說它是“吞金巨獸”,也有人贊它是“世紀功臣”。那么問題來了,這筆堪稱天文數字的投入,到底回本了嗎?
三峽大壩
超級工程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勾勒出在三峽建壩的構想時,恐怕難以想象一個世紀后,這個夢想會以如此磅礴的姿態落地。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軍閥混戰不斷,別說建壩的技術和資金,就連基本的社會穩定都難以保證,這個構想只能沉睡在紙頁間。
孫中山先生早有構想
新中國成立后,長江水患依然是心腹大患。從1953年到1992年,將近半個世紀,全國人大終于通過了三峽工程的決議,這個跨越了大半個世紀的構想才正式啟動。
1994年,三峽大壩在湖北夷陵正式動工。接下來的12年里,數萬名建設者日夜奮戰在工地上。
他們要解決的難題前所未有:2000多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筑,相當于建造30座埃菲爾鐵塔;210萬噸鋼材的精準架設,足以繞赤道半圈。
但建設者們創新采用混凝土骨料二次風冷技術,讓大壩的“骨骼”更加堅固;用一級粉煤灰優化混凝土配方,讓這座巨壩擁有了超乎尋常的耐久性。
2006年5月20日,當最后一車混凝土澆筑完畢,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終于展露全貌,從此長江之上多了一道鋼鐵脊梁。
這筆2500多億元的投入,絕不是簡單的“建壩錢”。其中不僅包括樞紐工程的500多億元,還有移民安置的200多億元、電力配套的150多億元,以及后續維護的動態投入1600億元。
這種多元化的投入結構,恰恰體現了大型民生工程的復雜性——它不僅要修一座壩,更要考慮人的安置、生態的平衡和長期的運營。
多維價值
提到三峽大壩的收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發電。確實,作為“西發東輸”的核心樞紐,它的發電能力堪稱驚人。
22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相當于8座葛洲壩的總和,足夠滿足數千萬家庭的用電需求。
2023年,三峽大壩全年發電量突破1046億千瓦時,創下全球水電紀錄,這相當于湖北省全年發電量的42%。
但發電帶來的收益只是冰山一角。水電站的電入網在不同季節和不同時間是不一樣的,那我們就按平均0.25元/度的上網電價計算。
20年累計發電1.6萬億度,直接創造的電費收入就有4000億元。
這些電力通過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源源不斷送往江蘇、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為東部的工廠、寫字樓和千家萬戶送去清潔能源,支撐起中國經濟的高速運轉。
航運領域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在沒有三峽大壩之前,宜昌到重慶的660公里航道險灘密布,枯水期水深不足1.5米,萬噸級船隊根本無法通行。
大壩建成后,庫區形成了深水航道,水深穩定在5米以上,船舶噸位一下子提高了近10倍。
2022年上半年,這一河段的貨運量就達到7420萬噸,而在大壩建成前,全年貨運量還不足3000萬噸。
航運成本的下降更是讓企業實實在在受益。以前每噸貨物每公里的運輸成本要56.1元,現在降到了35元,油耗也從7.6公斤降到了2.8公斤。光是每年節省的燃料費用就有50億元,20年下來就是1000億元。
更重要的是,“江海直達”的航線讓西南地區的礦產、農產品可以直接運到沿海港口,再銷往全球,帶動長江經濟帶形成了全新的產業布局。
據統計,三峽航運累計為區域經濟貢獻超過5000億元,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
旅游業的發展同樣令人驚喜。從壇子嶺到185觀景點,三峽大壩成了最受歡迎的工業旅游地標。
2014年起,國內游客可以免費參觀這些景點,這一舉措讓游客量大幅增長。
2023年,大壩接待游客超過300萬人次,20年累計接待游客突破3000萬。雖然門票免費,但游客帶來的餐飲、住宿、交通消費,讓周邊地區受益匪淺。
據測算,旅游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200億元的經濟效益,累計帶動超過10萬人就業。
“回本”的定義不該被局限
“2500億投入,什么時候才能賺回來?”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只看賬本上的數字,早在2023年,三峽大壩的發電收入約4000億元,旅游收入120億元,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了當初的投入。
但有人會說,還要算上每年的維護費用和人員工資,這樣一算,好像還需要幾年才能真正“回本”。但這種算法,其實漏掉了最關鍵的部分——那些無法用金錢直接衡量的價值。
2020年夏天,長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三峽大壩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精準調控,把洪峰水位削減了近10米,直接避免了1600億元的經濟損失。
而在2010年和2012年的兩次大洪水中,據測算,如果沒有三峽大壩,長江中下游的損失可能超過萬億元。這樣算下來,光是防洪這一項,大壩早就“賺”回了投入。
還有人擔心大壩的安全問題。網上曾流傳過三峽大壩變形的衛星照片,引起不少恐慌。但專業人士解釋,那是衛星圖像處理時出現的誤差。
作為混凝土重力壩,它的穩定性靠的是自身重量和堅固結構,只要不是毀滅性的災害,根本不可能出現嚴重變形。
至于“水泥壽命只有50年”的說法,更是誤解,大壩用的特種混凝土經過特殊處理,設計壽命長達150年,維護得當的話,用300年都不成問題。
現在大壩表面雖然有些細小裂縫,但都是溫度變化引起的表層問題,就像人的皮膚皺紋,不影響整體結構安全。
移民安置也是爭議點之一。120萬移民的搬遷,投入近1000億元,這筆錢花得值嗎?從結果來看,移民新村的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配套的產業讓移民有了穩定收入。
在重慶庫區,曾經的貧困戶通過參與航運、旅游等產業,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些看不見的社會效益,遠比賬本上的數字更有價值。
國家底氣
三峽大壩的價值,從來不止于“賺錢”。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它扮演了“水塔”的角色,每年為北方輸送近200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占中線工程年調水量的80%以上。
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居民打開水龍頭時,喝到的可能就有來自三峽的江水。在枯水期,大壩還會增加下泄流量,保障長江中下游的灌溉和航運,每年減少20多億立方米的缺水量,讓數千萬畝農田告別“靠天吃飯”。
在環保領域,三峽大壩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作為清潔能源,它每年的發電量相當于減少1.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20年下來就是26億噸,這相當于種植了70億棵樹。
在全球都在為碳中和努力的今天,三峽大壩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的環保擔當。長江中下游的居民感受更深,江水變得更清澈了,曾經的渾濁泥沙減少了90%以上,魚群也漸漸多了起來。
從長遠來看,三峽大壩更像是留給子孫后代的“超級遺產”。它的設計壽命保證了在未來150年里,都能為防洪、發電、航運提供保障。300年后,當我們的后代站在大壩上,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堅固和力量。
現在再回頭看開頭的問題:2500多億元投入,回本了嗎?如果只算經濟賬,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在持續“盈利”。但很顯然,三峽大壩的真正價值,遠不止于此。
它是抵御洪水的“盾牌”,是輸送清潔能源的“動脈”,是連接東西的“紐帶”,更是中華民族治水興邦的“豐碑”。
20年的運行證明,它不僅收回了經濟成本,更在防洪安全、水資源保障、生態保護等方面,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價值。
長江依舊東流,大壩巍然矗立。這筆2500多億元的投入,早已轉化成守護江河安瀾、推動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并且還將在未來的歲月里,持續書寫屬于它的傳奇。
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