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國內票房定格在154.45億元,榮登全球影史動畫片票房榜冠軍。作為一名從業近20年的動畫創作者和教師,我恍惚間有些不真實感:這個以前不太起眼的專業,仿佛一夜之間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其實動畫在全球都很熱。去年美國本土電影票房前10中有4部是動畫,在日本這個數字則是驚人的7部。前段時間,一個在10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中48%的人每周都會觀看動畫,33%的人在過去一年中購買過動畫周邊產品。動畫已從過去以兒童和家庭觀眾為主體的影視類型,轉變為面向全年齡段、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
然而,動畫頭部市場的火熱,難掩產業深刻調整的陣痛。電視動畫近年優秀新作寥寥;網絡動畫則大多改編自網絡小說;電影動畫有很多中小型制作無人問津。“幾家歡樂幾家愁”的背后,是動畫行業的基本面正在發生巨變:游戲電競、短視頻和社交網絡已壓倒電影、電視和網絡長視頻,成為占據人們娛樂時段的主要形式,業態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傳統影視動畫制作范式,技術也變了。
行業在變,對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在變。以前的動畫人才是簡單的“美術+電影”,會畫畫、懂視聽語言,就夠了。當代動畫人還要會講故事、懂技術、懂市場、有足夠的情商和精力去管理成百上千人的制作團隊。在數字動畫占據產業大多數份額的今天,某些專業院校的教學內容還停留在上世紀。網上常見動畫專業學生抱怨老師的課件“用了20年都包了漿”,而像餃子導演這樣跨專業出身的動畫人才早已成了行業領軍人物。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所任教的中國傳媒大學交出了一份還不錯的答卷。在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中國傳媒大學的動畫專業多年蟬聯第一。近年來,一大半國產動畫頭部作品的背后,都有我校畢業生的身影。“中傳系”動畫的成功,有幾條經驗值得一提。
將動畫作為科學和藝術深度融合的交叉學科。早在20年前,時任動畫學院院長的廖祥忠教授便提出“人文為體、科技為用、藝術為法”的動畫人才培養理念,學院在國內首創數字媒體藝術和游戲設計兩個面向行業前沿的本科專業,并且將綜合素質作為選拔人才的關鍵標準。學生不但要會畫,更要懂技術、會講故事、了解行業和市場。
將動畫創作實踐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我們有一個樸素的理念:“用作品說話”。動畫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創作者自說自話,一定會和觀眾漸行漸遠。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數萬人在線觀看的畢設直播展映,同學們從中獲得了大量寶貴反饋。
動畫早已超越了“動畫片”的單一內涵。除了電影、電視和網絡上的動畫片,動畫和電子游戲、沉浸體驗、VR(虛擬現實)內容、特效電影等共享相同的制作技術,以相通的角色和世界觀架構IP,邊界日益模糊;動畫也作為智能設備人機界面的基本形式,塑造著我們進入數字世界的方式。我們也一直積極針對這些領域培養動畫設計人才。
《哪吒之魔童鬧海》成功后,很多網友發現導演是理工科出身,戲稱藝術專業出身的動畫人是“高考300分的干不過600分的”。這句話聽著刺耳,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數智時代對動畫教育的要求:只有綜合素質優先,以創作為核心,培養兼具科學和藝術素養的交叉學科動畫人才,動畫教育才能更好地為飛速崛起的動畫產業賦能。
文/王 雷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
編輯/李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