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在網上訂購貴州的蜂糖李,之后便翹首以待。包裹抵達后拆開,心頭冰涼,幾乎厥倒,那滿目青綠生硬的小李子,竟自四川眉山寄來。遠途郵購鮮果,果然難逃此般失落。
為何執意尋此李?原來兩三年前,我到貴州普安訪茶,住在普安縣城。賓館樓下小公園里有一個自然聚集形成的小市場,賣煙葉的、賣草藥的、賣各種水果特產的。有一婦女在賣一種本地蜂糖李,黃澄澄,圓滾滾,漂亮極了。實在受不了這顏色的誘惑,半信半疑買下少許,只一口,味蕾驚喜如逢故人——這分明是多年未遇的童年滋味。
這樣的李子,很多年沒有吃過。故鄉那被喚作“黃李子”的土種,早已被紅心李、紅布朗取代,現在,連一棵黃李子的樹都找不到了。
此番網購蜂糖李踩坑,想來也非商家之過。果子至味,終究抵不過“枝頭熟”三字。一枚果子經歷充分的陽光雨露,只有在最合適的時間,方能抵達美味的巔峰。少一天不行,少一天,果子還生澀;再多一天也不行,多一天,果子就落了。如果要遠寄,自然是要提前采摘,以免果子在漫漫旅途中熟爛,因此那果實的鮮美甘甜,便只能是鏡花水月。
枝頭熟的水果,是自然慷慨的私語,亦是當下人舌尖上的奢侈。恐怕只有居于鄉野,才有這樣的福氣。
由此想起那些嬌貴的東西——譬如蓬蘽,或大水泡一類野果,摘時手勢稍重,便汁水橫流,非得小心摘了,小心用碗盛著不可。至于楊梅,亦難遠行。若有人肯摘下一碗果子,步行一小時送到門前,便是古人戀愛一般的情意了。
世間美味,多有幾分固執脾性,若以今日商業目光對之,便只能粗暴改變其天然性情——果皮要厚,外殼要硬,成熟需遲緩,鮮果的純真品性,在迢迢郵路中終究被盤剝,只成為工具。
去年盛夏,我在新疆,白桑葚熟透枝頭,微風輕拂中,果實便如珠玉自然掉落掌心,入口甜潤異常;又于地頭,采食小白杏,入口滿口清甜,恍若吮吸了陽光的精華。在嘉興桐鄉的梧桐街道槜李園中,我采食槜李,那槜李可以吸食,豐盈的漿汁在唇齒間流淌,美如泉涌。
我假裝自己是一只鳥,藏身于枝頭果實之間,任性享受這大自然的恩賜——鳥雀與蟲兒何等幸福,它們只認準枝頭至甜至美的那一口。由此,我也明白,要想真正品嘗蜂糖李的甘美,唯有奔赴樹下。
我遂買了三棵蜂糖李樹,在院子里栽下——有些事情,值得等待。
原標題:《晨讀|周華誠:枝頭熟》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周華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