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16天后,李在明終于還是做出決定,似乎要缺席中國閱兵,與此同時一個重磅消息傳來,特朗普很有可能將在中國與普京會晤。那么,李在明的訪華行程為何遲遲無法落地?特朗普來華的可能性又有幾分?
在中方發(fā)出邀請后,韓國方面卻遲遲不做決定,直到整整考慮了16天后,韓方傳出風聲,李在明可能不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甚至打算由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代為出席。表面上看,主要因素是外交對等、行程沖突,實則背后還是三個字——特朗普。
對韓國來說,中美之間一動,自己就得三思。無論李在明如何宣揚“務實外交”,韓美同盟的枷鎖也依然擺在那里。況且,美國對中國一直態(tài)度復雜,尤其特朗普重新執(zhí)政后,韓國處于中美之間,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被擠壓的“棋子”。
此外,還有韓國國內的政治壓力。李在明是進步派,雖然支持率不斷攀升,但反對黨保守陣營依然虎視眈眈,特別在“親華”議題上,他們抓住機會就會猛攻一波。如果李在明親自登上天安門城樓,恐怕第二天就會有保守媒體來做文章。更別說最近韓國還有反華游行,氣氛緊張到需要特警維護中國使館安全,在這種背景下,李在明顯然想避免被貼上“對親華”的標簽。
但問題是,現(xiàn)實壓力不允許他無限猶豫。從貿易結構來看,韓國對中國的依賴遠超美國,尤其在被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之后,韓國出口企業(yè)受創(chuàng)嚴重。如果此時不能展現(xiàn)對華合作的積極姿態(tài),李在明政府將面臨巨大經濟反彈壓力,而且11月APEC峰會韓國是東道主,如果屆時還沒搞定中韓之間的氣氛,那么面對來自中國的高級代表團,李在明如何開展高質量主場外交?
更別提中國這次還邀請了“美國嘉賓”——包括可能出席的特朗普。有消息稱,中國駐美大使館已經確認將邀請“包括一些美方人士”出席九三閱兵。雖然沒有明確點名特朗普,但其暗示性非常強,更有消息稱,中方也在聯(lián)系馬斯克、庫克等企業(yè)界人士,強化“經濟合作優(yōu)先”的信號。
近段時間以來,特朗普已經多次公開釋放信號,表示對訪華“有興趣”。不僅在媒體上表示“可能訪問中國”,而且還配合著對華緩和的政策節(jié)奏,逐步推進中美貿易“再平衡”。白宮副新聞秘書庫什·德賽也表示,特朗普始終把貿易公平放在首位,愿意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
于是,18日,英國《泰晤士報》放出風聲稱,特朗普很有可能來華與普京進行會晤,其猜測也更傾向于特朗普會在九月參加閱兵儀式。如果成行,將形成“中美俄三強同框”畫面,象征意義重大,但也極具地緣政治沖擊力,共和黨內及盟友體系或會對此反應強烈。并且由于9月閱兵節(jié)點象征性強,一旦場面錯位或對白不慎將引發(fā)外交尷尬。從這一點分析,特朗普更大概率還是10月趁APEC和東盟峰會期間來華。
目前英國行程也有跡象,英國國王查爾斯已邀請?zhí)乩势?月訪英,英國媒體分析,他極有可能在訪英后再順訪中國。如此一來,10月份的時間顯然更為合理。不過也得看到,美國的態(tài)度確實難以捉摸。特朗普上任以來,在對華貿易問題上“軟硬兼施”,一方面釋放善意,批準英偉達向中國出售H20芯片,解除乙烷、EDA設計軟件、航空發(fā)動機等出口限制;另一方面卻不斷在亞太拉攏盟友,加強軍事部署。
從這一點來說,特朗普如果想實現(xiàn)“訪華大戲”的成功上演,就必須給出實質性承諾,尤其在臺灣問題上。特朗普上任初期,美國國務院就刪掉了“不支持臺獨”的官方表述,至今沒有恢復。如果他這次來只是表面示好,背后仍然打“臺灣牌”,那么中方也不會配合演這出戲。
可以預見,這次閱兵成為多國博弈的交匯點。韓國猶豫不決,是擔心特朗普的立場;而特朗普猶豫行程安排,是考量中美俄同框的政治后果。每一步都不是簡單的出席與否,而是對國家戰(zhàn)略的權衡。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誰能抓住這次閱兵的“窗口期”,誰就能在下一個國際周期中搶得先機,而錯失時機的國家,很可能在未來的外交舞臺上,淪為配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