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宇街位于道外區中北部,東起南二十道街,西至景陽街,長2202.1米,寬11米。靖宇街不僅是一條街道,更是一座城市對抗戰歷史的銘記與傳承,它如同一部立體的抗戰史書,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更顯厚重。在新時代,它激勵著人們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未來,讓英雄的精神在城市發展的脈絡中永遠熠熠生輝。
靖宇街猶如一條時光紐帶,串聯起往昔的烽火硝煙與當下的繁華盛景。靖宇街(舊稱正陽街)曾是哈爾濱居民的聚集地,自1898年沙皇俄國開始建設中東鐵路后,正陽街逐步發展,至上世紀30年代已初具規模。這里是道外區最繁華的商業街和中心街道,從頭道街到二十道街的大街及兩側街道,商鋪林立。靖宇街也是交通最便利的一條街,是道外區解放前唯一的一條跑出租車和公交汽車的大街,頭道街、五道街、十二道街、十六道街、二十道街都有站點,出租車招手即停。
在1931年以前,靖宇街頭道街至十三道街區段叫正陽街,十四道街至二十道街區段稱新市街;1931年,頭道街至二十道街統一起來叫正陽街。1931年11月,楊靖宇來到哈爾濱,先后擔任全滿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委員、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等職務,領導人民堅決反抗日本侵略。當時的哈爾濱,白色恐怖充斥著整座城市,黨的地下工作開展異常艱難和危險,但楊靖宇總是能機智、冷靜地面對敵人,一次次化險為夷,既保護了自己和同志,也保護了黨組織。
一日,楊靖宇從滿洲省委機關返回住處,身上藏著至關重要的文件。當他走下電車,行至正陽街(即如今的靖宇街)街口時,只見路口被鐵絲網阻斷,幾名日本憲兵端著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槍,正逐個攔截過往行人進行搜查。楊靖宇瞬間察覺到危險降臨,卻絲毫沒有流露畏懼之色。他迅速掃視四周,發現身后還有幾個形跡可疑的特務在暗中監視著行人。
此時前有憲兵攔路,后有特務盯梢,若是轉身折返,必然會引起特務的警覺。經過片刻思索,楊靖宇快速對文件做了簡單處理,隨后從容地解開長袍紐扣,毫無懼色地朝著日本憲兵的方向走去。街口的日本憲兵看著楊靖宇高高挺起的胸膛、整潔的長袍和一塵不染的皮鞋,感到楊靖宇不會藏有違禁品,只是草草地搜查了幾下。楊靖宇微笑著扣上紐扣,掖了掖藏在內衣里的文件,坦然向家里走去。1932年冬,楊靖宇作為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離開了哈爾濱,走向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者。
1940年2月23日,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的楊靖宇,在吉林省濛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與敵戰斗中英勇犧牲。殘忍的敵人,不僅割下他的頭顱,還解剖了他的尸體,發現他的胃里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楊靖宇犧牲后,人們深情地歌唱:“十冬臘月天,松柏枝葉鮮,英雄楊靖宇,長活在人間。”1948年,為紀念抗日英雄楊靖宇,正陽街更名為靖宇街至今。
80載光陰流轉,硝煙早已散盡,但靖宇街的每一寸土地都未曾忘記英雄的足跡。如今,靖宇街不僅是承載商業繁華的街區,更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地標。街頭的老建筑述說著往昔的烽火歲月,往來的行人在不經意間觸摸著歷史的溫度。楊靖宇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永遠矗立在這條街道之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守護和平、追逐夢想而奮勇前行。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李佳琪
“哈報手機記者”:完美的 捌加壹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