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各種拍攝器材層出不窮。拍照是越來越方便了,只要手握手機,人人都可以輕松拍照。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拍照”和“攝影”這兩個意義分明的詞,被越來越多地混用,乃至混淆。讓很多人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拍照還是在攝影,以至于有些人習慣將一些自己的旅游照片也稱為“攝影作品”,其實當我們認真去了解后,發現這類大部分照片與攝影是沒有任何關系,就是一個純生活記錄。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攝影學習的角度來說說為什么各種旅游景區是不適合做攝影拍攝學習的地方。
在講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拍照與攝影的區別,簡單來說,拍攝是記錄,攝影是拍攝者的想法表達,它們有根本的區別。在攝影學習的初期階段,這是最容易陷入的誤區,就是“把拍照當攝影”。拍照,是一種生活行為,是對當下事與物的記錄,是快速的、即興的。哪怕沒有審美、沒有技術、沒有思考,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它需要的是“留下來”。而攝影,則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僅僅是“拍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拍”和“為什么拍”。攝影強調的是畫面的構成、光線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拍攝者情緒的傳達。
很多人以為“漂亮的地方就適合拍照、練技術”,但現實恰恰相反,因為景區的“美”是被預設好的,它無法很好的培養拍攝者的兩項基本能力——發現與判斷。這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像在九寨溝、張家界、黃山等熱門景區,幾乎所有人拍出來的的照片都基本一樣。這不是巧合,而是因為,各景區已經設計了固定的觀景臺和最佳拍攝角度,大家只知道按此去拍就可以,這種在同一個地方缺乏個人想法的照片拍出來,自然就是一樣了。這種“審美的工業化”,是攝影學習的大敵。
由于攝影是一種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技藝,它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更需要耐心。而這些,在景區幾乎不復存在。就比如你可能想嘗試慢門拍攝,三腳架一架好,下一秒就會被安保人員提醒“影響通行”;又或者想要等待陽光穿過樹葉形成理想的光斑,結果還沒等到光到達的角度,一群游客卻把你圍得水泄不通,這些都是景區拍攝的問題。
既然景區不適合攝影學習,那真正的“攝影課堂”又在哪里?答案其實很樸素:就在你身邊。像大家常常提到的街拍,它不僅能磨煉拍攝者的拍攝反應速度,更幫助拍攝者在紛雜中拍到精彩瞬間。不同于“擺拍”或“景觀化拍攝”,街拍需要拍攝者隨時注意光線的變化、人物的動態、背景的協調。而這種“觀察力+應對力”的練習,是景區永遠做不到的。每值得拍攝的時段,不是在風景區的打卡,而是每天的清晨與日落后的兩個時間段。清晨光線柔和,有水汽,有方向性,是拍人文的最佳時間;而黃昏的逆光與暖調,更是不可多得的精彩瞬間。學攝影的人,應該用自身去感知一天當中的光線變化,而不是追著“最佳打卡點”去拍攝。
攝影,是尋找拍攝者眼中的世界;而景區,是讓大家看到同一個世界。前者是個體思維,后者是集體體驗;前者要求拍攝者慢下來,學會觀察、思考與表達,而后者要求拍攝者快一點,看點多、走得快、拍得像就可以了。所以,景區當然可以拍照,但若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攝影人,不能依賴景區去提高自己的拍攝既能。而要走進生活,走進不完美、混亂、不確定的日常空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自己的拍攝思維與表達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