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定海路街道的一片草坪上,一群兒童“小參事”們正圍著快樂“童”行智囊團帶隊老師,七嘴八舌地描繪著他們心中理想花園的模樣。這是由楊浦區婦兒工委辦與定海路街道共同主辦的“小小設計師,綠見未來”暑期校社聯動實踐活動現場,也是楊浦區婦兒工委辦“兒童+參與”項目深入社區的生動縮影。
16名兒童“小參事”們化身“設計師”,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快樂“童”行智囊團帶隊老師的帶領下,不僅親手制作風車點綴社區電梯廳,更實地勘察社區綠地,為其“微更新”貢獻著“一米高度”的智慧與方案。
從“一米高度”出發,描繪社區更新藍圖
在中環和潤苑小區,“小參事”們首先在一樓的電梯廳完成了“風車畫廊”的布置,將自己動手制作的五彩風車安裝起來,為原本平淡的空間注入了活力與童趣。隨后,真正的挑戰開始了——改造一片真實的社區綠地。
“我覺得,這兩棵樹之間可以掛上藤蔓,再做一個木頭樁,就變成了一個小秋千!” “我們先把垃圾都撿干凈,然后用柵欄圍出一塊塊地方,里面種上小花小草,再鋪上石板路,這樣大家就不會踩到花了!”
這是楊浦區婦兒工委辦“兒童+參與”項目暑期實踐活動的現場,“小參事”們討論的焦點,是如何將眼前這片略顯單調的綠地,改造成一個充滿童趣和生機的社區新角落。
面對這片空地,“小參事”們的想象力被瞬間點燃。一位“小參事”搶過話筒,毫不怯場地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游樂場”方案:“我的想法是把這片草坪改成一個游樂場。兩棵樹之間掛兩根藤蔓,中間畫一個木頭樁,這樣的話就可以變成一個小秋千。這兩棵樹之間可以放一個梯子,旁邊再放一個滑滑梯,也可以變成一個森林滑滑梯,上面還可以掛一點藤蔓蕩來蕩去。”她的描述充滿了動感與畫面感,仿佛一個迷你冒險樂園已躍然眼前。
另一位“小參事”則更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她細致地規劃道:“我覺得可以把路上的垃圾都拿掉,用柵欄圍成一塊一塊的圈,把圈里面放入小花小草,之后在旁邊留一些可以走的路,上面鋪上石板,這樣就可以讓別人不踩到小花小草還能走。” 更有孩子補充,應該在花壇旁設立一個指示牌,提醒大家“不要破壞小花小草,他們也是有生命的”。
這些從“一米高度”生發出的奇思妙想,純真而又充滿閃光的智慧。它們不僅是兒童創意的展現,更蘊含著對社區生活最真切的觀察與期待。正如定海路街道婦聯干部陳露所說:“讓兒童參與到我們社區的微更新,從他們兒童的角度、從1米高度發揮出他們的創意,他們的一些奇思妙想能夠在社區當中得到體現。”
專業力量引導,讓“奇思妙想”落地生根
“小參事”們的創意天馬行空,如何讓這些想法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來自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快樂“童”行智囊團帶隊老師楊晨為此帶來了一堂專業的“花境設計小講堂”。
“帶他們來實地考察,首先是讓他們對這個基地有一定了解,看一下這里是背陰,還是向陽,以至于他們后面做植物選擇的時候,會有一個參考。” 楊晨一邊引導“小參事”們觀察場地的光照條件,一邊向他們普及設計的基本理念。她帶來的PPT課件內容豐富,從“自然療愈花園”到“可食用花園”,從分析場地的光照、風格,到植物的色彩搭配與高低錯落,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專業的設計步驟。
在楊晨的啟發下,“小參事”們的想法也變得更加“專業”。他們開始討論花園的“可持續性”,有的孩子提出想種植“一年生、兩年生、三年生的植物”,有的則對“可食用的蔥、茴香”產生了濃厚興趣,并約定“之后會有一個可持續的活動,會定期過來維護,定期過來澆水”。
這次活動,正是楊浦區婦兒工委辦與高校的一次深度聯動。通過引入專業力量,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實踐,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個橋梁,讓兒童的創意與科學規劃相結合,確保他們的參與不是“走過場”,而是真正能夠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將社區塑造成一個有“兒童印記”的兒童友好社區。
這場小小的社區改造活動,是楊浦區婦兒工委辦推動“兒童+參與”理念從校園走向社區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楊浦區不斷創新兒童參與社會治理的模式與平臺,“友童參事會”、“友童記者站”等形式蓬勃發展。無論是討論便民標識的缺失,還是為濱江服務包設計建言,楊浦區始終在鼓勵孩子們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觀察、思考并參與到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中,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為社區乃至城市的“小主人”。
文字|沈瑩
圖片|沈瑩
編輯|陳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