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你還記得第一次打耳洞的場景嗎?是偷偷跑去街邊小店,還是鄭重其事預約了醫院整形科?那份期待中,總夾雜著一絲對疼痛的小小忐忑。
想必每個想打耳洞的人,都問過這個問題:“打耳洞疼嗎?”得到的答案總是五花八門——有人說“不疼的,就像被夾子夾了一下”,有人則形容“太疼了,這輩子不會再去打了!”
但無論過程感受如何,過來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強調同一件事:打耳洞容易,護理才是關鍵! 什么“要勤消毒”“過敏了得換純金純銀”“每天得轉轉耳釘防粘連”……
我們如此小心翼翼地呵護這個小小的傷口,究竟是為了防范什么?難道僅僅是怕它發炎紅腫嗎?
這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場肉眼看不見的、熱鬧非凡的“微生物大遷徙”和“家園爭奪戰”!
當那枚金屬針穿透耳垂的瞬間,一個新的、獨特的“微型生態位”就被強行開辟出來了。
幾乎與此同時, 一群原本生活在皮膚表面或深層的“隱形居民”——微生物,便開始嗅著機會,悄然遷入這片剛經歷“毀滅”(消毒)與“重建”(穿刺)這片“新大陸”。
它們是誰?它們如何安家落戶?這片新領地的生態會發生怎樣的劇變?
這些問題,首次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研團隊系統性地揭開了面紗。
他們發現,穿刺后,傷口周圍的微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群落組成從“隨機”逐步轉向“有選擇地篩選”,原本在油脂豐富區域占主導的“油脂菌”痤瘡皮膚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顯著減少。
而偏愛潮濕環境的 “潮濕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則趁機崛起,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它們二者的爭奪賽,或就影響了你耳洞傷口的恢復。
△ 標題
01
背景知識
皮膚作為我們最大的器官,是多樣微生物的棲息地,雖然營養貧乏,但也因部位差異而擁有豐富的“生態位”。
而在眾多人類行為中,“穿耳洞”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人為干預:從清潔消毒、刺破皮膚、佩戴金屬耳釘,到局部環境(如溫度、濕度、酸堿度等)的全面改變,這一過程無疑構成了微生物群落的一場“環境巨變”!
本研究首次提出,穿刺皮膚不僅是身體上的裝飾行為,更是微生物群落“再造”的一扇窗口。
研究人員設想:
1)穿刺區域會變得更濕潤,從而吸引更多種類、結構更復雜的微生物;
2)穿刺后的微生態群落更可能以“可預測的方式”演化成一個穩定結構,而不是隨機波動;
3)原本優勢的Cutibacterium(典型油性皮膚菌)將減少,而偏好濕潤環境的Staphylococcus類群會顯著增加。
02
實驗設計
本研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招募了28位計劃穿耳洞的志愿者。
在標準穿刺流程下,研究團隊在穿刺前后采集了兩類皮膚微生物樣本:一是即將穿刺的耳垂區域,二是相鄰未處理的皮膚作為對照。
此外,參與者還在穿刺后12小時、1天、3天、1周和2周,自行采集這兩個部位的樣本。
每人共采集17個樣本,同時還設置了空氣環境對照,以排除外源污染。
所有樣本均在無污染的實驗室中提取細菌DNA,針對16S rRNA基因(V1–V3區段)進行高通量測序。
研究使用QIIME2等生物信息工具處理數據,去除污染序列,最終獲得10,915種細菌特征序列(ASVs),平均每個樣本讀取約2.8萬條序列。
為了分析穿刺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團隊計算了多樣性指數、群落差異,并通過共現網絡和系統發育分析工具,構建了“耳洞內微生物的生態圖譜”。
這些方法幫助揭示了穿刺后皮膚微生態的動態變化機制。
03
微生物新大陸誕生記
研究發現,穿刺部位在兩周內的微生物ASV(擴增子序列變體)豐富度顯著上升,而未穿刺對照部位則保持穩定。
穿刺環境濕潤、封閉,能積聚皮脂、汗液和角質碎片,為細菌生長提供營養。
此外,β多樣性(即群落組成的差異性)也顯著上升,意味著穿刺使不同個體之間的微生物群落更加多樣化,支持了研究者關于穿刺部位形成“新生態位”的假設。
網絡分析顯示,穿刺皮膚微生物群落的共現網絡邊數更多,表明微生物之間的互作更頻繁,生態復雜性更高。
這可能是由于穿刺處營養積累導致微生物種類增加、互作增強。
相比之下,未穿刺區域的網絡更簡單,負面互作更多,而穿刺區域以正向互作為主,這種互助關系被認為是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后自我恢復的表現。
△ 穿刺微生物組表現出更大比例的正向和直接生態相互作用
04
耳洞里的"房地產熱潮"
研究使用iCAMP模型評估了微生物群落的組裝機制。
結果表明,穿刺前后群落主要受到隨機過程主導,尤其是“擴散限制”,即微生物在空間上傳播受限,導致各部位群落差異。
但穿刺后兩周內,確定性過程(如環境過濾)貢獻上升,尤其是同質選擇,意味著穿刺后形成了一個穩定且一致的選擇壓力,使特定細菌更容易在新環境中存活。
pNST分析進一步支持:隨著時間推移,穿刺部位的隨機性下降、確定性增強,表明穿刺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某些細菌持續定植。
△ 穿刺微生物組的群落組裝變得更加確定性。
05
兩強爭霸:油脂派 vs 濕潤派
眾所周知,穿刺部位易發感染,以往的研究也大多聚焦于感染后的皮膚狀態。
然而,對于那些幸運免于感染、最終順利復原的耳洞肌膚,在其愈合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微妙的變化?
這項研究就揭示了其中的關鍵動態:原本在油脂豐富環境中占據優勢的痤瘡皮膚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其相對豐度在穿孔部位從穿孔前的約54%顯著下降至兩周后的34%(p=0.0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偏愛潮濕環境的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則趁勢崛起,從最初的區區4%大幅飆升至13%(p=0.00188)。
更重要的是,在緊鄰穿孔點、作為對照的未穿孔皮膚區域,這兩大菌群的豐度卻始終保持穩定,未發生顯著波動。
這說明,這一劇烈的、方向相反的菌群豐度變化絕非孤立事件,它直接映射了耳洞內部微環境從穿刺前相對干燥、油脂豐富的狀態,迅速轉變為由嵌入的金屬耳釘所主導的、封閉且濕潤的全新環境。
這種變化也符合“穿刺區域保濕→環境過濾→特定菌種占優”的生態演替模型。
△ 兩種菌種,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穿刺微生物組中占主導地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流行率和相對豐度朝相反的方向變化
總之,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穿刺對皮膚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深遠影響:穿刺不僅提高多樣性、促進微生物互作,還促使群落從隨機分布逐漸轉向由環境主導的穩定結構,且最終趨向濕潤皮膚特有的菌群構成。
這為我們理解皮膚微生態的擾動與重建機制提供了新視角,也為穿刺護理與微生態干預提供潛在科學依據。
人體真是神奇,原來這小小的耳洞里,發現了這么多事情啊!看來打耳洞的代價就是微生物們得“打一架了”~
撰文:Cathy|編輯:lcc
參考文獻:Xu CCY, Lemoine J, Albert A, Whirter éM, Barrett RDH. Community assembly of the human piercing microbiome. Proc Biol Sci. 2023 Nov 29;290(2011):20231174. doi: 10.1098/rspb.2023.1174. Epub 2023 Nov 29. PMID: 38018103; PMCID: PMC106851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