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娜·奇米勒斯卡的《獻給奶奶的搖籃曲》,榮獲2020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最佳童書獎新視野獎。這部用年代感布藝拼貼創作的溫情詩篇,獻予奶奶赫爾達,一針一線編織時代縮影。
舊物低語,訴說堅韌人生。書評人朱小吱閱讀后,聯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提筆寫下這篇情感真摯、引人共鳴的文章。走進時光深處,我們一起聆聽“物”與“人”交織的永恒回響。
當“物”在說話,時間會靜止不動嗎?
——讀伊娃娜《獻給奶奶的搖籃曲》
書評人:朱小吱
從小到大我們讀過很多故事,關于人,關于一段記憶,關于某個宏大命題。那些值得被我們說起的,好像都是沉甸甸的東西。
我們的眼睛習慣看遠方、看宏偉,卻不習慣看細微、看瑣碎、看眼下。
姥姥去世那天的夜里,四周安靜地不像話,而曾經壓在心上的理想,成長路上的愛與痛,好像都不及當時那張空空的床來得真實。
原來,很小很平淡的事物,也會有重量,其實我一直都知道啊。后來讀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的圖畫書,這個想法愈發清晰了起來。上學路上的腳印、桌布上留下的熨斗印、十個腳趾、一根鉛筆、舊箱子里奶奶用過的紐扣……那些再普通不過的事物,它們開始講話,以物與物的聯系,搭建人與人的連接,一本本看似簡約的書,比想象中豐滿。
1
舊物編織的搖籃曲,搖擺之間,都是故事
如果你讀過伊娃娜的書,總會對她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樸素的畫面,豐盈的想象,簡約、克制,卻又深邃。在《獻給奶奶的搖籃曲》中,我依然擁有這樣的感受。
這一次,伊娃娜用來講故事的,是奶奶舊箱子里的物件,有紐扣、手套、手絹、針線……那些從來不會說話的棉、麻、絨、綢等等布料,在這本書里各司其職,共同編織了一首對奶奶的回憶之歌。
故事從1900年講起,一張泛黃的婚紗照,那是奶奶的父母。早已不再潔白的手套,舊料做成的小小婚紗,紅色針腳走過的地方,就像暗沉的歲月。
50年后,照片中夫妻的孩子小赫爾達,將成為“我”的奶奶,而這本書,就是作者獻給小赫爾達的搖籃曲。
線性的敘事帶著我們回到生命剛開始的地方,就好像希望仍會長大,生命周而復始,手絹拼成的“相框”里,短發的赫爾達像隔著時間和翻看這本書的我們深深對望。
小時候的赫爾達在學校里受過嘲笑,沒有人聽她的傾訴,人的委屈大概發不出聲音,家中的紡織機卻會日夜吵鬧。
畫面中,女童的小小裙子鋪開,小小的女孩借著扣子上的線蕩在云端,不知道小時候的她,對長大有過怎樣的期待。
赫爾達一家從奧地利搬來了以紡織業聞名的波蘭城市羅茲,她第一次接觸到的棉布是尿布,布充滿著人們的生活,當然,也“構成”了這本書。人們紡紗、抽線、織布、染色,機器轉動的聲音填滿了羅茲。
戰爭爆發的時候,人們開始織厚厚的布,用來做制服、背包、褥子和擔架。戰爭一結束,人們又開始大量織黑色的布,用來做面紗和喪服。戰爭結束后,赫爾達突然就長大了.
后來,長大后的赫爾達也成為了一名紡織工,她要做的事有很多,針線活和刺繡,鉤針和編織。“她的人生交織著經絲和緯紗”,她也曾在提花廠里辛苦工作,沒日沒夜地站在機器前干活,也會在后來結婚、生子,生下“我”的爸爸,在很久很久后,成為“我”的奶奶。
赫爾達的故事被伊娃娜用溫柔而克制的筆觸娓娓道來,時代和歷史是不動聲色的背景,看似平凡的一針一線、一塊塊布料,則貫穿了一生,平靜中有著千鈞的重量,原來一個人的一生,就在不同布料的講述中,被緩緩展開。
2
萬物有靈,也曾輕輕言說
在這本書里,文字講述的故事,和畫面的講述的故事各有側重,它們在遙相呼應中完成了合奏。如果說文字恰似更加宏觀的全景鏡頭,那么,以舊物拼貼為主完成的畫面,則是細致的特寫,讓我們看到了赫爾達的故事里的更多細節。那些細節不只與赫爾達有關。
一張張手絹拼成一座座像被白雪覆蓋的房子,圍著厚厚圍巾的女人低頭行走,潔白的棉花卻也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白色的“冷”.
相比之下,彩色條紋拼成的房子,看起來要溫暖多了。
赫爾達和三個姐姐圍在一張手絹的四周,就像暗示著她們的生命里,總有無數的線、無數的布料,如果不是成長在以紡織業聞名的城市,那么在她們生命中扮演這個“角色”的,或許就不會是各種各樣的布料了。這樣的構圖下,小小的人,大大的手絹,人的渺小如此直接與直觀。
輪廓繡“畫”出的女孩吹泡泡,網眼花邊構成的“裙子”,格子布剪出來的窗戶,紡線交織而成的車間,兩個由線繡出來的士兵輪廓,心臟位置破了洞,放大的黑色手套上有一只白色的蠶蛾,也許它剛剛才破蛹。
條紋可以是樓梯、是街道,圓點可以喂給鳥兒的食。還有某一頁中,是長到12歲的赫爾達用過的東西,那是一個人在歲月里長大的痕跡,不同花樣的手絹放在一起,令人想起樹的年輪,一塊塊,都是往日,都是故事。而書中出現的綢緞、法蘭絨、提花織物、天鵝絨、阿特拉斯面料……都是時間,都是見證,都曾目睹人們的許多故事。
《獻給奶奶的搖籃曲》不僅僅是由舊物講述的屬于赫爾達一個人的成長史,透過她,我們也看到了城市、戰爭、歷史的洪流,看到了許許多多和赫爾達一樣的女孩,她們出生、長大、工作、結婚、生子……在按部就班中,有一種平淡而又細微的幸福與悲傷。
所有沉默的舊物爭相講述,赫爾達的故事鮮活又生動,沉沉的,也滿滿的,在看似輕盈的筆觸中,留下最深沉的情感。整本書以大地色為基調,又像是生命回歸塵土,舊物再度塵封。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今天的我們仍然需要這樣以“物”為載體的敘事?
如果你也相信,在這個人們日漸孤獨的時代,“物”能夠成為一種中介,搭建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如果你相信不是所有有分量的敘事都來自人聲鼎沸的世界,如果你相信我們還能通過觸覺、視覺去感受去凝視時間的紋路,如果你相信那些逐漸陳舊、殘缺的物品,它們能夠承載情感、收納回憶、儲存經歷、喚醒共情,你就會相信,我們永遠需要以“物”講述的故事。
3
物的回響,是記憶的形狀
很多故事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伊娃娜圖畫書《空》中的一張桌子、《獻給奶奶的搖籃曲》中的幾枚扣子、《普通的書》中廢棄的紙、《有麻煩了!》中的熨斗印……
我們總以為,在回憶里擲地有聲的,總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微笑或一次哽咽,但在《獻給奶奶的搖籃曲》里,我們卻發現,在回憶里發出聲響的,也可以是早已泛黃的,看似沉默的舊物。
《獻給奶奶的搖籃曲》就像時光的陳列館,時光在記憶里疊成了灰,舊物變得模糊、朦朧、暗淡,它們看似不言不語,卻沉默地拼出了想念的形狀。
赫爾達的故事結束在1987年,“我”在書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唱著“睡吧睡吧”,如果時間并不吵鬧,那么,也許小赫爾達會聽到“我”的反復吟唱,會安穩睡在小小的搖籃中,甜甜睡著。
也許在某一刻,時間真的就靜止了,那些陪伴她長大的舊物,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穿過時空,帶著溫度,在記憶里,繼續輕聲講述。
《獻給奶奶的搖籃曲》
〔波蘭〕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繪
徐麗紅/譯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圖書)
★ 本書榮獲2020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最佳童書獎新視野獎。
★ 伊娃娜四次入圍國際安徒生獎六人短名單、三度榮獲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最佳童書獎。
★ 28×31.5cm超大開本,極具質感與藝術性,是繪本收藏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一部作品。
★ 伊娃娜再次以精巧的布藝創作,為孩子設計了各種形狀游戲,激發孩子無窮的想象力。
★舊手帕、舊照片、花邊手套、童襪……伊娃娜通過對素材和形狀的巧妙搭配,使得全書彌漫著奶奶的味道,散發出一種溫馨的藝術光芒。
作者:朱小吱
書影:鄧莉
版式編輯:實習生蔣葉菁
指導老師:西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