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毛澤東同志這八個金光大字,不僅是對一位少女的蓋棺定論,更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基因的精準提煉。在山西省呂梁文水縣云周西村(今劉胡蘭村)的土地上,15 歲的共產黨員劉胡蘭用生命書寫的答卷,歷經八十余載風雨,依然在新時代的陽光下閃耀著震撼人心的光芒。
苦難童年里的革命火種
1932 年,劉胡蘭降生在文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封建社會的枷鎖與地主的盤剝,在她幼年記憶里刻下深深烙印。五歲喪母的創傷尚未愈合,她便已目睹鄉親們在苛捐雜稅下的掙扎。繼母胡文秀的慈愛雖給了她家庭溫暖,卻無法驅散她對 “沒有尊嚴的生活” 的厭惡。“要改變命運,保護家人不再受欺凌”—— 這個樸素的誓言,在她心底埋下了反抗的種子。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領導的抗日民族政府在文水成立,如一道光劈開了黑暗。年僅十歲的劉胡蘭立刻加入抗日兒童團,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放哨站崗、收集情報的重任。當同齡人還在玩泥巴的年紀,她已經學會在炮聲中辨別方向,在密林中傳遞消息。戰火淬煉出的早熟與堅定,讓這個少女的人生軌跡早早與民族解放事業交匯。
鍘刀前的青春絕唱
1945 年,13 歲的劉胡蘭成為云周西村婦救會秘書,組織婦女做軍鞋、送公糧,動員青年參軍的身影活躍在村莊每個角落。次年,她成為中共候補黨員,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 “為人民解放事業奮斗終身” 時,或許早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1947 年 1 月 12 日,國民黨軍隊與地主武裝包圍村莊,叛徒的指認讓劉胡蘭落入魔爪。面對敵人 “自白就放你” 的威逼利誘,她始終只有一句話:“我是共產黨員,不知道你們說的那些人!” 當鍘刀擺在面前,敵人最后問她 “怕不怕”,這個剛滿 15 歲的少女挺直脊梁:“不怕,怕死就不當共產黨! ”
與她一同就義的還有六位鄉親,他們的鮮血染紅了云周西村的土地。而劉胡蘭走向刑場時那決絕的背影,永遠定格成中國革命史上最悲壯的青春剪影。
家族傳承的精神火炬
英雄從未真正離去。劉胡蘭犧牲時,妹妹劉愛蘭年僅十歲,親眼目睹的慘狀讓她一度精神崩潰。但姐姐的精神像無形的手,將她從絕望中拉起。幾年后,劉愛蘭投身話劇事業,在《劉胡蘭》中飾演姐姐,舞臺上的每一次演繹都是與姐姐的靈魂對話,觀眾親切稱她 “二蘭子”。后來她寫下《我的胞姐劉胡蘭》,用文字讓英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繼母胡文秀強忍喪女之痛,走村串戶宣講劉胡蘭事跡,將個人悲痛升華為革命力量。在這樣的家風熏陶下,劉胡蘭的弟妹們各有擔當:二妹劉芳蘭成為軍醫服務武警醫院數十載,大弟劉繼英從軍營走進燕園再回歸山西政法戰線,小弟劉繼業退伍后當民警守護一方平安。每年清明,姐弟們齊聚紀念館的身影,正是 “精神永續” 最生動的注腳。
新時代的精神解碼
如今的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內的大理石碑熠熠生輝,“劉胡蘭村” 的村牌與 “劉胡蘭學校” 的鈴聲,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對英雄的銘記。當我們在和平年代回望這位少女英雄,更應讀懂她精神的深層密碼:
信仰的純度:15 歲的生命能迸發出如此力量,源于對 “讓勞苦大眾過上好日子” 的信仰絕對純粹。
反抗的勇氣:面對壓迫從不妥協,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是突破困境、追求進步的動力。
擔當的重量:主動留守、堅守秘密,詮釋了 “責任高于生命” 的價值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劉胡蘭用生命告訴我們:偉大從不因年齡設限,光榮永遠屬于堅守信仰者。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每一位青年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續寫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的新時代篇章 —— 或許不必面對鍘刀,但永遠需要面對誘惑時的堅定、面對困難時的勇敢、面對責任時的擔當。
站在劉胡蘭雕像前,那穿越時空的堅定眼神仿佛在問:今天的我們,能否像她那樣,為心中的光,無所畏懼?這,正是英雄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