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中國在電動車等領域讓步。但中國商務部一紙禁令出臺,將八項電動車電池制造核心技術列入限制出口清單,這一舉措瞬間打亂了馮德萊恩的如意算盤。
此禁令猶如一道堅固的壁壘,讓歐盟通過吸引中國企業建廠從而獲取核心技術的希望化為泡影。要知道,歐洲此前一直期望中國電動車企業赴歐建廠,這樣既能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又能借機掌握關鍵技術,實現產業的升級和發展。但現在,核心技術被限制輸出,歐洲的車企只能望著中國企業的先進技術“望洋興嘆”。
這八項核心技術涉及高鎳正極材料連續燒結工藝、干法極片輥壓裝備、4680大圓柱激光焊接系統等多個關鍵領域。它們是中國在電動車電池制造領域多年研發和創新的成果,也是中國在全球電動車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的重要支撐。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憑借這些核心技術,在成本控制、技術迭代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大量出口到歐洲等世界各地。
禁令頒布后,歐盟內部陷入了一片混亂。大眾集團董事會連夜召開電話會,將薩爾茨吉特電池工廠二期擴產計劃從2026年推遲到“視技術來源而定”;Stellantis暫停與蜂巢能源關于法國超級工廠的談判,等待“碳足跡與知識產權雙重評估”。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中國動力電池對歐出口額達302億歐元,占歐盟總需求61%,其中六成都依賴被限制的技術路線。如果相關技術斷供成為現實,2024年歐系整車將被迫多掏42億歐元外購替代電芯,單車成本上升900—1200歐元。
在這樣的形勢下,馮德萊恩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她原本以為“不出席中歐峰會”這張牌能讓中國有所忌憚,卻沒想到中國以技術禁令的方式強勢回應。如果她堅持不出席峰會,就等于放棄了與中國在電動車產業等重要領域進行對話和合作的機會,這對于急于在新能源領域追趕中國的歐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損失。但如果她選擇出席峰會,又顯得之前的強硬姿態十分可笑,自己將陷入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
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一事件也反映出全球電動車產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快速崛起,已經讓歐美等傳統汽車強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還在產業規模、市場份額等方面占據了重要地位。此次技術禁令的出臺,更是表明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規則,而是開始主動地制定規則,維護自身的產業利益。
對于未來,中歐在電動車領域的關系充滿了變數。如果歐盟能夠正視中國的技術優勢,摒棄政治操弄,以平等、互利的態度與中國進行合作,那么雙方在電動車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共同推動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做出貢獻。但如果馮德萊恩和歐盟繼續堅持強硬立場,試圖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產業問題,那么中歐關系可能會進一步緊張,歐盟也可能會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中國商務部的這紙禁令,是中國在全球電動車產業博弈中的一次重要出手,它不僅保護了中國的核心技術和產業利益,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堅定決心。而馮德萊恩和歐盟,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在與中國的關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全球電動車產業的共同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