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瑞秋三思(ID: Rachelan3kids ),作者:瑞秋
嗨,我是瑞秋。
暑假已經來臨,不少家長們又開始為孩子假期的手機使用問題而憂心忡忡。
前幾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問我暑假期間會不會給孩子手機自由。
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兒子已經很久沒想起他的手機了。
我們家 8 歲的老大是有手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和國內的家人朋友的聯(lián)系,短視頻和游戲功能是禁用的。
當初給他手機時,我們已經約法三章:
只在周末或放假時使用
只能在客廳等公開場合使用
只有一次充電機會
起初,兒子對手機念念不忘,每到周末就提醒我們給他的手機充電。
但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熱情漸漸褪去,似乎就忘了他還有個手機。
起初,我還會主動充好電拿給他,后來我仔細一想,既然他都忘了要玩手機,我何必主動給他呢?
他沒想起來,說明他沒有這個需求,說明他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可做。
確實,兒子的每個周末都過得很充實,基本都是忙個不停的狀態(tài),有太多好玩有趣的事等著他,所以他根本想不到要玩手機。
前不久,我讀完了喬納森·海特的《焦慮的一代:如何養(yǎng)育手機里泡大的孩子?》,書中提到一個令人痛心的現(xiàn)實:
曾經屬于孩子的“玩耍式童年”正逐漸被“手機式童年”所取代。
原本應該是自由自在在戶外玩耍、盡情撒歡的時光,如今卻被局限在手機那小小的屏幕之中。
這不禁令人唏噓。
所以,回到暑假要不要給孩子手機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
如果能不給孩子手機,那就盡量不要給。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好:“當網絡不再活躍時,人才有可能收獲更高層次的體驗。”
推遲孩子首次使用手機的時間
若條件允許,我們應盡可能延后孩子首次接觸手機的年齡。
《焦慮的一代》一書中建議,孩子滿16歲后,才適合擁有手機自由;在那之前,手機的使用必須在父母的嚴格管控之下。
然而,現(xiàn)實卻是,許多家長為了圖一時帶娃的輕松,便將手機隨意丟給孩子。
放眼望去,常能看到年幼的孩子笨拙地捧著比自己臉還大的手機,卻熟練地滑動屏幕,沉迷于短視頻的世界。
試問,誰能確保他們看到的都是有益信息?又有多少垃圾信息在不知不覺間悄然侵入他們的大腦?當他們沉溺于多巴胺上癮而無法自拔該怎么辦?
即便是一個成年人也難以控制住刷手機的沖動,更何況是前額葉皮質尚未發(fā)育成熟、自制力幾乎為零的孩子呢?他們又該如何抵御手機的誘惑呢?
這正是我不愿輕易給孩子手機的原因。
那種“怕”,就如同不敢讓三五歲的孩子獨自外出玩耍一樣,因為深知這個世界暗藏諸多危險,而他們尚且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與足夠的智慧。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外出會遭遇壞人,于是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將他們“困”在家里,讓孩子安靜地玩上幾個小時,以此來換取片刻的安寧。
孩子看似安全地待在家中,可手機的另一端又是什么呢?
在網絡世界里,同樣充斥著危險、邪惡、污穢與傷害性的內容。
直接將手機交給孩子,無異于將車鑰匙交給一個尚未學會開車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不會開車的人上路會有多危險;同樣,孩子若不懂得如何甄別信息、不了解手機的使用規(guī)則,其后果也不堪設想。
因此,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絕不能輕易賦予他們獨自使用手機的自由。
我真心地建議各位家長,盡可能地推遲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等到孩子各方面生長發(fā)育成熟之后,再給予他們手機自由。
在此之前,父母必須與孩子共同制定嚴格的手機使用規(guī)則,絕不能讓孩子從小就被手機“綁架”。
鼓勵孩子走出去
有些家長無奈地表示:“不是我想給孩子手機,只是孩子說其他同學都有了,他沒有就不合群。
為了讓孩子跟同學聯(lián)絡,為了不讓他們被排擠,就給了他們手機。” 這種情況確實很常見。
孩子很容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他們很容易互相攀比,看到大家都這么做,他們也想跟著做。
喬納森在《焦慮的一代》中也提到這一點,如今很多孩子的社交方式從面對面一起玩耍轉變?yōu)橥ㄟ^手機屏幕交流。
可想而知,我們在手機上跟別人聊天,用的是文字和表情包,可有多少在屏幕前侃侃而談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毫無社交能力呢?
喬納森指出,只有在面對面的交流溝通中,通過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聆聽語調變化以及眼神交流和肢體動作,孩子們才能真正掌握在現(xiàn)實中與人溝通交流的社交技能。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他們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也能感受到朋友直接的回應;
他們通過簡單的動作就能加深彼此的友情,這種互動是屏幕交流無法比擬的。
所以當孩子說想用手機跟朋友溝通時,家長應該建議他們走出去跟朋友互動,而不是局限在手機這個小小的屏幕上的交流。
尤其是在暑假階段,本來暫離學校就已經減少了很多與同學們的社交,更應該鼓勵他們到外面與同學和朋友相處,真正堅固的友情就是在真實的互動中建立起來的。
另外,關于在手機上玩游戲的問題,我和隊友都覺得不能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戲;
但在一個小小的手機屏幕上玩游戲,絕對不是明智之舉,這對他們的眼睛真的非常不好,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允許他們在手機上玩游戲。
其實游戲本身并不全是壞處,關鍵是想要完全禁止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總會通過朋友同伴了解到各種游戲。
既然避免不了,還不如由父母帶著他們入門玩游戲。
我們買了一個任天堂游戲機,購入一些適合孩子玩的游戲,主動邀請他們參與進來,想玩游戲就接著我們家的電視玩;
全家人一起玩,該玩的時候盡情地玩,該休息的時候休息。
凡事都有度才好。
還給孩子一個玩耍式的童年
前面說到我兒子壓根忘了他的手機,那是因為除了手機,他還有其他很多喜歡的事情可以做;他不用一頭扎進手機里尋求快樂,生活中就已經有很多讓他快樂滿足的事情。
或許很多父母會說:“不行啊,我的孩子空閑下來就想玩手機,沒有手機他就抱怨無聊,我都快被他煩死了。”
面對孩子這樣的抱怨與抗議,我勸各位家長一定要堅定立場,守護好這“寶貴的無聊時間”。
倘若此時心軟妥協(xié),將手機交到孩子手中,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當孩子陷入無聊,并且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一定程度時,奇妙的變化便會悄然發(fā)生。
他們會開始主動地去觀察周遭的世界,思考世界運轉的奧秘,琢磨成年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此時,他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與熱情被徹底點燃,他們會積極地去尋找讓自己快樂起來的事情。
尼爾在《夏山學校》一書中曾有這樣深刻的見解:“我從未見過一個真正懶惰的孩子,孩子生來便無懶惰一說。
所謂的懶惰,要么是因為孩子生病了,身體不適導致行動力下降;要么是因為孩子對成年人認為他們‘應該’去做的事情毫無興趣。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不會讓自己閑著的,他們內心有著強烈的驅動力,會不斷地去尋找事情做。”
孩子們天生便擁有充沛的活力,他們對新事物懷揣著無盡的好奇與期待,熱衷于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對這個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欲。
可一旦手機出現(xiàn)在孩子手中,情況便大不相同了。
手機如同一堵無形的墻,阻隔了孩子探索真實世界的道路。
正如喬納森在《焦慮的一代》中所警示我們的那樣,我們應當還給孩子一個"玩耍式“的童年。
趁著暑假的大好時光,讓孩子盡情地去玩耍、去探索吧。
即便是在家中,為孩子準備一堆工具,他們或許就能憑借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打造出令人驚嘆的手工作品。
倘若條件允許,多帶孩子到戶外去,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游樂場。
他們會花費大量時間蹲在地上,專注地觀察螞蟻的行動軌跡;會去研究哪棵樹更適合攀爬;會低頭仔細端詳路上的石頭和貝殼……
大自然中的一切,就是他們最好的玩具。
當孩子放下手機,他們便會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多彩,充滿了無盡的樂趣。
不要為了片刻的安寧而將手機交給孩子,這無疑是在給自己挖坑,以后想要戒掉手機就難了。
教會孩子自律,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手機,自律之后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作者簡介:本文轉載自“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生活在荷蘭的硬核三娃媽,分享獨立帶娃的酸甜苦辣,努力把雞飛狗跳的日子過成詩。歡迎關注。公眾號: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