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杭州一個普通夏夜。35歲的施幼珍把炒好的兩盤菜端上桌,一葷一素一碗湯,簡簡單單。
八歲的女兒宗馥莉埋頭吃得正香,小臉上全是滿足。飯桌不大,卻顯得格外空蕩——施幼珍左手邊,一副沒人動過的碗筷靜靜擱著。
這是電視臺鏡頭截取的一個瞬間。旁白里的那句話輕飄飄卻戳人心窩:“莉莉不記得爸爸帶她去過動物園,晚餐,也習慣了只有媽媽陪。”
那時人們只道創業艱難,誰能想到,鏡頭外宗慶后缺席的所謂“忙碌”,正裹著另一個家庭的溫度:22歲的杜建英身邊,那個本該屬于施幼珍的丈夫,不僅人在那里,連孩子都有了。
從鴛鴦手帕到冰冷空位
時間倒回1979年相親那天。施幼珍早就聽說宗家窮,但心里一點沒嫌棄。
她只覺得,只要這人踏實肯干,窮點怕什么?見面那天,宗慶后穿著洗褪色的中山裝,腳踩舊解放鞋走過來,一臉樸實。
施幼珍悄悄打量著,眼里露出笑意。
兩人聊得投緣,交換了定情信物:宗慶后送出一個用得半舊的筆記本,施幼珍害羞地遞過去一塊自己親手繡的鴛鴦戲水手帕。
半年后,他們結了婚,女兒出生后,日子也漸漸有了起色。
誰能料到,娃哈哈一飛沖天,成了宗慶后人生的分水嶺。他從普通生意人變成了身價千萬的大老板。
家里那個為他生兒育女、守著灶臺的女人,在他眼里漸漸褪去了光彩。直到某天,一個年輕女大學生闖進他的世界。
隱忍的代價與無聲的反抗
丈夫外面有了人,連孩子都生了,施幼珍怎么可能不知道?知道了又如何?
為了女兒,為了娃哈哈招牌不倒,更為了他苦心經營的身份臉面,她咬碎了牙往肚里咽。
她甚至對著鏡頭強撐體面:“我其實心疼他,他是家里的老大,爹媽待他不夠好…想到這些,我總心軟,覺得他也挺可憐…”
可她的退讓換來了什么?不過是對方更加肆無忌憚——72歲高齡時,宗慶后竟又與外面的情人添了一個兒子!
幾十年隱忍,終究耗盡了她的心力。她可以逼著自己原諒這個男人,卻無法面對那個一次次選擇原諒、逐漸失去自我的自己。
去年宗慶后離世,葬禮聲勢浩大,冠蓋云集。然而直到最后,施幼珍都沒有出現。
靈堂里人來人往,獨缺那個理應站在最中心位置的原配夫人。她守了一輩子,唯獨最后,拒絕再為他站臺。
缺席葬禮的沉默是她一生最后的抗爭——比痛哭更痛,比控訴更響。施幼珍的人生腳本里寫滿了犧牲與成全,唯獨遺失了“她自己”。
當婚姻成為一場漫長的獻祭,所謂“賢惠”的光環,不過是旁人觀賞她苦痛的裝飾燈。
她在鴛鴦手帕上繡過的憧憬,終究被那副永遠等不到主人的碗筷蝕穿了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