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經常采用各種意象,意為主觀情思,象為客觀物象。詩歌之妙,在象與意之間勾連,在意與情之中流轉。無象則意無所附,如斷線之鳶;無意則象淪為空殼,似無魂之俑。正如繁花可載春愁,落葉能承秋思,尋常草木因情而有靈,平凡山水緣意而生韻。
高明的詩人,善于巧妙地取舍與熔鑄眾多意象?;驍X取片景,以簡馭繁;或編織群象,以意統之。正如丹青高手,墨分五色,非為炫技,而是需要濃淡襯托畫面。詩歌中象與意相互契合,技與情不斷交融,方可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下面一起讀詩:
西郊晚眺 元 · 王懋德 遠寺僧歸日欲沉,無邊桑柘起層陰。 牧童牛背閑橫笛,卻笑詩人馬上吟。
王懋德,元代中后期官員、詩人,歷任監察御史、中書左丞等職,官至正二品。王懋德的詩風清新自然,擅長描寫田園山水。元代文人虞集贊其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喻其德行與儀表兼具君子之風。
詩的大意是:遠處寺廟的僧人歸來時,太陽正要落山。無邊無際的桑樹林、柘樹林,泛起層層樹蔭。牧童悠閑地在牛背上橫吹著笛子,卻笑看詩人在馬上吟詠詩句。
清人沈德潛曾言:絕句以自然為宗,以含蓄為妙。王懋德的這首詩不加雕琢,卻如淡墨山水,只是寥寥幾筆,便讓晚境、禪意、閑情與詩心在暮色里交融。文中四組意象,恰似四幀鏡頭,由遠及近,織就田園的立體畫卷。
開篇的“遠寺”拉開空間距離,既給畫面留白,又透出禪院的清幽。僧人踏著暮色返程,不疾不徐,暗合古人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strong>日欲沉”三字,展現出夕陽將墜未墜的剎那,光線柔和,萬物漸入靜謐。此句以“僧歸”之動,暗襯“日沉”之靜,可謂動靜結合。
次句將鏡頭拉向原野,桑柘是農家常見樹種,桑葉可以飼蠶,柘木可以作薪,自帶田園煙火氣?!?strong>無邊”極寫視野之闊,不見邊際的樹林連成一片;“層陰”則寫光影,夕陽穿林,葉隙漏光,樹影層層疊疊,既顯林木繁茂,又含暮色漸濃的朦朧。
這里的“陰”不是蕭瑟,而是表達一派生機,層陰之下藏著田畝、農舍,藏著衣食所安的樸素生活。詩貴有景,景中含意,無邊桑柘讓田園從虛泛的詩意,落地為具體的生計。
第三句中的牧童、牛背是田園詩的經典元素,“閑橫笛”三字寫出了獨特的情態,牧童可能剛吹過一曲,余韻未了。牛兒緩步,牧童隨性,景物在暮色里顯得渾然一體,也令人想起雷震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結尾的一個“笑”字耐人尋味,不是嘲諷,而是天真的不解。詩人騎在馬上,蹙眉苦吟,為了尋覓一句詩,絞盡腦汁??墒窃谀镣劾?,眼前的夕陽、桑柘、歸僧、牛鳴,其實就是最自然的詩歌意象,何需費力去“吟”?詩人為了寫詩而覓詩,牧童則在詩境中不知詩,牧童活在詩意里,卻不必言說詩意。
全詩并無濃墨重彩,也不見晦澀典故,只用了一些尋常意象,可謂句簡而意豐。最妙的是自然與人為的對比:牧童隨牛而行,即興弄笛;詩人刻意觀察,精心提煉。讀完之后,大家也能體會到真正的田園之美,不在詩人的辛苦吟誦,而在牧童身處其中的不知其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