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穿越天山達吐魯番,向北輻射準噶爾盆地,向西連接伊犁河谷,向東直通河西走廊,烏魯木齊如今就像新疆的十字路口,政治、經濟、交通都從這里向外延伸。
但這片深居天山北麓的土地,卻并非天生的新疆中心。
清代前期,伊犁河谷因水草豐美、地勢險要,當了一個半世紀的軍政中心;南疆的喀什更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曾是西域文明的十字路口。
為什么最終是烏魯木齊,成了控盤全疆的“樞紐”?
伊犁清代軍政榮光與危機
1762年,乾隆皇帝下旨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這是清朝在新疆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選在伊犁河谷的惠遠城,這座新城背靠天山支脈,面朝伊犁河,既得水源之利,又有山脈屏障,很快成為全疆軍政事務的核心樞紐。
伊犁河谷能成為中心,全憑老天爺賞飯吃。河谷位于天山山脈西段,東西長360公里,南北寬275公里,伊犁河從東向西橫貫其中,兩岸草原連片,良田萬頃,光是天然草場就有3000多萬畝,屯田條件得天獨厚。
更關鍵的是它的地形,像個向西敞開的“喇叭口”,西邊沒有高山阻擋,既能通過中亞草原輻射外部影響力,又能沿河谷向東控制天山南北通道,向北連接準噶爾盆地,向南通往阿克蘇、喀什,簡直是天然的“全疆控制節點”。
當時的伊犁將軍,官階正一品,比內地的巡撫(從二品)還高半級,手下統轄滿、漢、蒙古等八旗綠營兵2萬多人,不僅管軍事,還兼管民政、司法、外交,權力極大。
從1762年到1884年新疆建省,伊犁河谷當了122年的新疆“首府”,惠遠城更是商鋪林立、官署密集,連俄國都在這里設了領事館,是當時整個中亞地區的軍政重鎮。
可這份榮光,在19世紀中后期遇上了邊疆危機。那會兒清廷內憂外患,南邊太平天國剛平息,東邊又被英法聯軍打上門,西北的沙俄趁機下手。
1864年,沙俄逼清廷簽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劃走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土地,伊犁河谷西邊的外伊犁地區。那片曾是伊犁的“戰略緩沖區”,就這么沒了。沒了外伊犁,伊犁河谷直接暴露在沙俄邊境,從腹地中心變成了邊境前哨。
1871年,沙俄又借口“協助清軍平叛”,派軍隊占了伊犁河谷,說等清廷穩定了再還。可等左宗棠帶著湘軍收復北疆、南疆,沙俄卻賴著不走,非要清廷割讓更多土地才肯撤軍。
后來雖然1881年簽了《中俄伊犁條約》,收回了伊犁九城,但伊犁河南北的大片土地還是被劃給了沙俄。
這么一來,伊犁徹底沒了當年的地理優勢。以前向西能輻射中亞,現在西邊是沙俄邊境;以前有外伊犁當緩沖,現在自己成了最前線。
當年那個“全疆樞紐”的位置,早就坐不穩了。伊犁的“中心命”,從這時起就開始動搖了。
喀什庫爾勒錯失首府原因
伊犁的中心地位不穩,有人會問,南疆的喀什、中部的庫爾勒,為什么沒成為新的首府。
喀什在南疆最西邊,緊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離東邊的河西走廊隔著幾千里地,那時候交通不便,從喀什往北疆、往東調兵運糧,路上就得個把月,想管全疆,實在鞭長莫及。
庫爾勒倒是在新疆中間,算個地理幾何中心,可它周圍太開闊了,北邊是焉耆盆地,南邊是塔里木河平原,沒什么高山大河擋著,一旦有事,根本守不住,成不了能穩住全局的控制節點。
這倆地方,一個太靠南,一個沒險要,都擔不起首府的擔子。
那時候的清廷官員們,把目光投向了天山北麓的迪化,也就是今天的烏魯木齊。這片地方深居天山北麓,剛好卡在南北疆的交通咽喉上。向南翻過天山的達坂城山口,就能到吐魯番盆地,再往南就是南疆門戶焉耆,順著塔里木河沿岸能直抵喀什、和田。
向北出妖魔山,就是一馬平川的準噶爾盆地,昌吉、石河子、克拉瑪依這些北疆城鎮,都在它的輻射范圍里;向西沿頭屯河谷往西,過烏蘇、精河,翻果子溝就能到伊犁河谷,這條路是北疆最重要的通道。
向東走阜康、吉木薩爾,穿過巴里坤草原,翻過東天山就是哈密,再往東就是河西走廊的星星峽,直通內地。
它北邊是準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邊有天山山脈當屏障,東西又卡在通道節點上,進可攻退可守,不管是往南北疆調兵,還是從內地運物資,都方便得很。
這種“五路要沖”的地理優勢,讓它在伊犁失勢后,成了新疆行政中心的最佳選擇。
迪化到烏魯木齊百年融合
1878年,左宗棠帶著湘軍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兩年后《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伊犁九城雖然收回,但西邊的大片土地已被沙俄劃走,戰略緩沖盡失。
清廷意識到,沿用舊的伊犁將軍體制已經無法適應邊疆治理的需要,1884年,光緒皇帝下旨設立新疆行省,任命左宗棠的部將劉錦棠為首任巡撫,讓他負責選址建省。
劉錦棠在新疆征戰多年,太清楚伊犁的尷尬,收復后的伊犁離沙俄邊境太近,城里還住著俄國領事館,軍糧、物資從內地運過來要繞遠路,根本不適合當全省的中心。
他騎馬走遍天山南北,看過喀什的偏遠,也看過庫爾勒的開闊,最后停在了迪化。
這里向北能管準噶爾盆地的屯田,向南翻天山就是吐魯番,往東走巴里坤能連內地,往西通伊犁的路也還算順暢,加上周圍有天山和戈壁當屏障,打起仗來易守難攻,管起民政來又方便調運物資。
當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成立,迪化被定為省會,從此新疆的軍政中心從伊犁河谷搬到了天山北麓,這個曾經的屯田小城,成了全疆的“定盤星”。
清末民初,迪化成了新疆的商業中心。山西的晉商、陜西的秦商、甘肅的隴商在這里開綢緞莊、當鋪,俄國商人也來做茶葉、皮毛生意,大十字、小十字一帶商鋪擠得滿滿當當,連街面上的馬車都得排隊走。
那會兒城里不光有漢人、回族,還有從南疆來的維吾爾族商販,從北疆來的哈薩克族牧民,大家操著不同的口音討價還價,倒也熱鬧。
1954年,迪化改名叫烏魯木齊,蒙古語里是“優美的牧場”。以前這里本就是牧民放羊的地方,用這個名字,也算對老傳統的念想。
新中國成立后,蘭新鐵路從蘭州修到烏魯木齊,后來又往西通到阿拉山口,成了內地連接中亞的鐵路大動脈;公路也越修越多,往南到喀什的國道、往北到阿勒泰的高速,班車一天好幾趟,飛機更是能直飛北京、上海,交通方便了,各地的人都往烏魯木齊跑。
結語
現在的烏魯木齊,住著十幾個民族。二道橋的大巴扎里,維吾爾族的烤包子、哈薩克族的奶疙瘩、回族的油香擺在一起,買東西的人里,漢族大叔會用維吾爾語問價,維吾爾族小伙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大家在一個市場做生意,在一個小區住,誰家有紅白喜事,鄰居們都會搭把手。不管是南邊的和田、北邊的塔城,要辦事、運貨,大多得從烏魯木齊過,它就像新疆的“十字路口”,把全疆的人和事都連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