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在三伏,最熱中伏”!
從今天(7月20日)起,我們正式進入三伏天啦!
這三伏天可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而且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比起之前十年里動不動就40天的三伏天,今年算是“短”的了。
三伏天分為頭伏(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從今天開始,一直到7月29日,有10天;中伏是7月30日到8月8日,也是10天;末伏則是8月9日到8月18日,同樣10天。
在入伏的時候,農民朋友最關注的還是天氣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諺語,叫“不怕入伏連天雨,就怕入伏一日晴”。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為啥老祖宗會這么說,入伏晴天又有啥預兆?一起來了解下吧!
從字面上看,這句諺語的意思就是,要是入伏的時候連著下雨,大家都不擔心;可要是入伏這天是個大晴天,那就得發愁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都是古人長期觀察后經驗的總結,也是有參考價值的!大家也知道,在過去咱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天氣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可太大了。而古人就發現了入伏下雨和天晴有不同的預兆!
先說說入伏下雨的好處。老話說“頭伏有雨,伏伏有雨”、“雨打伏頭,遍地生金”,這意思就是入伏下雨,往后整個三伏天雨水可能都比較多。
三伏天本來就熱,水分蒸發快,要是雨水充足,正好能給莊稼解渴,還能調節小氣候,讓田間溫度沒那么高,減少莊稼因為太熱而散失過多水分。
而且雨水多,土壤墑情好,對莊稼生長特別有利,就像南方種大姜,雖然有遮陽網和滴灌幫忙,但自然降雨可是最經濟實惠的補水方式。
另外,持續降雨還能抑制病蟲害,避免因為高溫干旱引發各種病毒病。所以說,入伏下雨,農民們心里就踏實,覺得今年收成有盼頭,吃喝都不用愁了。
老話還說了“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而三伏天一般都是在農歷六月份,今年雖然三伏天來的有點晚,但也是六月進入的!
因此在三伏天期間降雨多一些,對農業也是有好處的,至少不用擔心伏旱了!
再講講為啥怕入伏是晴天。有農諺說“曬了伏頭,旱到伏尾”、“初伏晴一日,天旱到處暑”“入伏晴,旱到秋” ,這些都表明,如果入伏這天是晴天,那后面很可能整個三伏天甚至到秋天,都會高溫干旱。
三伏天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時期,對水分需求特別大,這時候要是干旱,像玉米在拔節期缺水,植株就長不高,玉米棒也會變小,籽粒不飽滿;大姜等根莖類作物,還可能因為土壤干裂而減產。
而且高溫干旱的環境,容易引發病蟲害,對莊稼威脅更大。比如說在北方一些種玉米的地方,要是入伏后一直干旱,玉米在關鍵生長階段得不到足夠水分,那產量可就大打折扣了。
同時持續的干旱少雨,人畜受不了不說,山林中的火災也會增多,這所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從氣象學角度來看,入伏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入伏當天要是晴天,往往意味著副熱帶高壓很強勢,空氣下沉增溫,空氣不怎么流通,水汽也輸送不過來,自然降雨就少。在這種天氣系統持續作用下,后續三伏天就容易一直高溫少雨。
當然啦,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現代農業發展出好多應對辦法。如果是持續的晴天,我們還可以人工降雨!像前幾天我家鄉下了一場大雨,就是人工降雨所致!只要條件合適,適合人工降雨,我們都可以打人工降雨彈!
不過,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諺語,是他們多年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今天入伏了,我的家鄉天氣預報說有大雨,還是雷陣雨,這也是很多農村老人期待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最后也希望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大家都能順順利利安穩度過這個三伏天!另外入伏了,別忘吃雞,或者餃子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