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的山東戰場,200 余名日軍正氣勢洶洶地撲向八路軍一個炮兵班。令人揪心的是,這個班手中只有一門拆得七零八落的山炮 —— 最關鍵的炮筒早已不知所蹤。眼看敵人越來越近,班長突然指著河邊大喊:"那是什么在發光?" 眾人望去,只見渾濁的河水中,一截黑亮的物體隨波晃動,正是他們苦尋多日的炮筒!
一、繳獲的 "麻煩"
這門山炮的來歷頗有波折。此前,山東軍區主力在一場惡戰中擊潰日軍,倉皇逃竄的敵人將一門山炮拆解后裝上車,妄想帶回據點。八路軍識破意圖,在山間小路設下埋伏,戰士們如猛虎下山般沖鋒,最終截獲了這門炮的零件,卻發現關鍵部件不翼而飛。
作戰參謀武鳴亭臨危受命。這位曾任機炮連連長的老兵,對武器構造了如指掌。他帶著炮兵班沒日沒夜地搶修,終于把大部分零件拼湊完整。可就在此時,日軍偵察機頻繁低空掠過,上級下令:"立刻拆解隱藏,絕不能讓炮被敵機發現!"
拆解容易,藏匿難。炮身、炮架都找到了隱蔽處,唯獨三米多長的炮筒成了難題。武鳴亭盯著湍急的沂河,當機立斷:"用臘油布裹緊,沉到河底!做好標記,等風頭過了再來取。" 戰士們小心翼翼地將炮筒沉入水中,誰也沒想到,這一沉竟引出了一場傳奇。
二、消失的炮筒,逼近的敵人
十幾天后,日軍掃蕩結束,武鳴亭帶著炮兵班重返沂河岸邊。可當他們潛入水中搜尋時,心一點點沉了下去 —— 標記還在,炮筒卻沒了蹤影。"明明就藏在這附近!" 武鳴亭抹了把臉上的河水,額頭滲出急汗。戰士們手拉手在河水中反復摸索,指尖觸到的只有圓滑的鵝卵石。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時,偵察兵氣喘吁吁地跑來:"不好了!200 多鬼子殺了回馬槍,離這兒不到三里地!"
上級命令炮兵班緊急撤退,可武鳴亭看著馬車上堆積的炮身零件,咬了咬牙:"這炮是戰士們用命換來的,絕不能丟!" 他指揮戰士們推著馬車,沿著山間小路艱難轉移。脫離主力部隊后,他們在一個三面環山的小山村暫時休整,計劃天亮后翻山突圍。
三、河邊的 "神來之筆"
天快亮時,哨兵突然嘶吼:"鬼子來了!"
村口的土路上,黑壓壓的日軍正端著刺刀逼近。炮兵班瞬間陷入絕境 —— 手中只有步槍和手榴彈,面對 200 多裝備精良的敵人,硬拼無異于以卵擊石。武鳴亭握緊拳頭,目光掃過村口的小河,突然,他的視線被河面上一個黑亮的物體吸引。
"那是什么?" 班長第一個喊出聲。
眾人定睛一看,那東西在晨光中泛著油布的光澤,形狀正是他們苦尋不得的炮筒!"是炮筒!" 戰士們瞬間沸騰了 —— 連續幾日的暴雨讓沂河水位上漲,竟把上游藏匿的炮筒沖到了這個救命的地方!
武鳴亭當機立斷:"分兩組!一組阻擊,一組裝炮!"
槍聲驟然響起,負責阻擊的戰士依托房屋土墻頑強抵抗,為裝炮爭取時間。另一邊,戰士們跳進冰冷的河水,七手八腳將炮筒抬上岸,用最快的速度對接炮身、裝填炮彈。日軍的機槍子彈嗖嗖飛過,有戰士中彈倒下,立刻有人頂上去繼續操作。
四、一炮定乾坤
"裝好了!"
隨著一聲吶喊,組裝完畢的山炮被推到山坡上,炮口直指村口的日軍。"瞄準敵群中央!" 武鳴亭親自操炮,拉繩的瞬間,他仿佛看到了戰友們繳獲炮時的浴血奮戰,看到了尋找炮筒時的焦急萬分。
"轟 ——"
一聲巨響震徹山谷,炮彈在日軍密集處炸開,十幾名鬼子當場斃命。硝煙彌漫中,日軍懵了 —— 這窮山溝里怎么會有重炮?他們誤以為撞上了八路軍主力,原本囂張的氣焰瞬間崩潰。
"撤!快撤!" 日軍指揮官大喊著,帶頭往后逃竄。剛才還氣焰囂張的隊伍,轉眼間成了潰散的驚弓之鳥。
看著日軍狼狽逃竄的背影,炮兵班的戰士們相擁而泣。這門失而復得的山炮,不僅打退了敵人,更創造了一個戰場奇跡。
尾聲:正義的 "巧合"
戰后,武鳴亭在炮身上刻下 "天賜" 二字。他說:"哪有什么天賜?是鬼子壞事做絕,老天爺都看不下去。"
這場戰斗的勝利,看似充滿巧合 —— 暴雨沖來了炮筒,山炮恰好擊中敵群。但深究其里,正是八路軍對武器的珍視、對勝利的執著,讓他們在絕境中抓住了那絲 "巧合"。而日軍的潰敗,與其說是敗給了一門炮,不如說是敗給了他們自己多行不義的侵略本質。
多年后,這門山炮被送進軍事博物館,炮身上的彈痕和 "天賜" 二字,無聲訴說著那段絕境逢生的傳奇。它提醒著人們: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而那些為正義而戰的人們,總能在絕境中等到屬于自己的 "神助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