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上最讓人的敬佩的生命力,就是即便是面對困難,仍用自己的成長經歷打破偏見。
他們并非來自優渥的環境,沒有接受過高強度的補習、沒有生活在穩定寬裕的家庭里。
相反,他們一出生就站在了生活的邊緣,卻依然走出了一條令人敬佩的道路。
來自湖南益陽的周糠順和河北吳橋的龐眾望,是兩位典型的“寒門學子”。
他們成長的起點低得近乎苛刻,卻最終依靠學習改變命運,用行動回應了那個古老的問題,寒門也能否出貴子......
出身貧寒,但選擇自強
周糠順出生在湖南南縣一個偏遠農村,家徒四壁,父親周建軍因工傷落下殘疾。
后來,只能靠著村里幾百塊錢的公益性崗位勉強維生。
他的母親有智力障礙,長期靠藥物維持狀態。
這個家庭幾乎沒有經濟來源。
平時的生活支出、母親的藥費、學費,全都壓在一個殘疾父親和一些社會補貼上。
小時候的周糠順幾乎沒有玩伴,也沒有玩具。
可雖然他的墻上掛不下字畫,但獎狀卻一年比一年多。
從小學到高中,每一張獎狀都被他貼在墻上,那是這個家最寶貴的“裝飾品”。
這些獎狀,也是這個家庭唯一的希望。
周糠順
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前段時間沖上熱搜的龐眾望。
后者的成長經歷甚至更加艱難。
父親患有精神分裂癥,母親因先天性脊柱裂長期坐在輪椅上,失去了行動能力。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龐眾望還被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
他母親坐著輪椅一家一家上門借錢,終于湊夠費用為兒子治療。
可以說,周糠順和龐眾望從一出生,生活就布滿荊棘。
可即便身處泥濘,他們也沒被命運徹底拖垮。
龐眾望
周糠順在9歲那年,母親病情惡化入院,家中只剩他一人。
第二年,他又在課間遭遇意外,被診斷為腸斷裂和腦震蕩,手術費用高達十萬元。
這個數字對于普通家庭也難以承受,對周家更是天文數字。
為了籌款,他寫下了一封求助信,言辭并不華麗,只是真實。
學校得知消息后,全體師生募捐,社會愛心人士也紛紛伸出援手,最終救回了他的命。
他的父親將每位捐款人的名字工整地寫在筆記本上,誓言若有能力,必將一一還清。
周糠順
而龐眾望家,也曾靠撿廢品、鄰里資助度日。
他從小便學會做飯、洗衣,學習之余跑去垃圾堆撿塑料瓶。
雖然生活艱辛,但母親一直用微笑面對,告訴他要往前看,不要怨天尤人。
家庭的確無法選擇,但面對苦難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
周糠順和龐眾望所展現出的,不是對命運的妥協,而是從中走出的那份堅韌和擔當。
龐眾望
拼命學習,只為改變命運
沒有經濟條件參加補習班,周糠順就去書店“罰站”式學習。
有時候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只為記住幾頁試卷和講解。
他把別人買手機的錢,省下來買參考書,別人討論球鞋和飯局時,他默默翻著數學題。
他從不在意穿著是否時尚,也不關注學校的流行話題,只在意自己的分數和試卷。
高考過后,他甚至沒有手機,成績是同學通知的。
最終,他考了642分,南縣一中物理類考生中排名第六。
毫無疑問,這樣的分數在教育競爭極其激烈的湖南,已算優異。
周糠順一家
而龐眾望,也是在缺乏資源的環境里,以744分的高考成績考進清華。
他將幫母親在菜市場算賬的習慣發展為心算練習,把課堂筆記寫得密密麻麻。
因為沒有條件補習,他便反復鉆研教材,把課本啃到熟稔于心。
他們的共同點是,自律到近乎苛刻。
龐眾望曾在采訪中說,他從未對自己放松過一天,每次感到松懈,都會想起家里的母親,想起生活的艱難。
周糠順也說,他不是為了高分而努力,而是想早點工作,早點賺錢養家。
父親和周糠順
兩人都在高考志愿中,選擇了就業前景好的專業。
周糠順報考北京郵電大學,希望進入通信或互聯網行業,能盡快找到工作。
他說得很直接:“不為了夢想,為了吃飯?!?/p>
龐眾望則選擇了清華精密儀器系,后來一路讀到博士。
在他看來,學術并不是脫離生活的追求,而是一種能力的積累。
他始終相信,科研可以報國,也可以改變命運。
這些選擇的背后,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
他們沒有“非清華不考”“非名企不進”的執念。
更沒有沉浸在“夢想”與“熱愛”里自我感動。
他們每一次選擇背后,都是對家人負責的思考。
龐眾望和母親
如今,龐眾望成為了清華博士,還被聘為家鄉吳橋的文旅形象大使。
他穿著簡樸,回母校開講堂,鼓勵學弟學妹高考加油。
在母親節那天,他在媒體鏡頭前哽咽,說出那句“媽,你看我做得很好”。
而在生活之外,他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他和高中同學維系著一段穩定感情,社交賬號中分享著普通卻甜蜜的日常。
而筆者相信,未來的周糠順,同樣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兩人都沒有過多的物質追求,卻在最日常的陪伴里,找到了生活的踏實感。
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細節,正是寒門孩子在翻越高墻后,最真實的回報。
龐眾望和女友
周糠順和龐眾望沒有驚天動地的抱負,也不曾走上聚光燈的舞臺,卻實實在在地成為了“有用之人”。
他們代表的,是一類群體,也就是不怕苦,不怕被誤解,也從不抱怨的那類人。
可以說,他們用十幾年如一日的自律和堅強,讓我們相信,教育仍然是一把可以翻盤的鑰匙。
雖然這把鑰匙對寒門孩子來說沉重得多、來得也更晚,但它從未完全消失。
而這不恰恰就是教育存在的意義嗎?
信源:瀟湘晨報 2025年7月17日 關于“勵志!父母患病家庭條件不好,益陽農村少年高考642分,第一志愿為北郵:想改變家庭”的報道
信源截圖
結語
周糠順和龐眾望的經歷讓人明白,所謂“命運不公”,其實并不意味著束手就擒。
很多人早早認命,是因為沒有看到過這些人努力的樣子。
他們之所以走出來,不是靠一次機遇,也不是靠一次好運。
而是在漫長得看不到頭的黑夜里,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路。
這個時代從不缺天賦異稟的人,但真正稀缺的,是那些愿意不屈從于命運的捉弄,一路向前的人。
所以,請相信,貧困家庭,仍可以走出有用之人。
只要不低頭,終有破曉之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