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北京作為歷朝歷代的古都,自然留下了很多歷史的痕跡,其中最有當地特色的便是北京城的城墻,當年北京城的城門就有數十個,然而在近代隨著國家對于北京城市的建設,這些古跡也隨之淹沒在了歷史的河流中。
新中國成立之初,郭沫若就提議要將北京的古城墻拆除,重新進行城市規劃,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倆出于對古跡的保護,他們還曾和郭沫若有過爭吵,最終這些城墻還是難逃被拆除的命運。今天,就讓我們用一組照片來看看北京的古城墻。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北京成為了我國的首都,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重新規劃城市的建設不得不提上日程。
郭沫若則是最先提出拆除這些城墻的一批人,此外還有蘇聯人在背后對他的意見給予支持,然而大家只是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考慮,絲毫沒有考慮城墻的歷史性。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北京東直門附近的城墻,只見城墻傲然的聳立著,將附近圍了個嚴嚴實實,十分有安全感,城墻上還有一個樓,主要用來觀望遠處的情況,城墻下的護城河有人乘船在河面上行走著,四周綠樹成蔭,慢慢都是安逸和諧的氛圍。
這些城墻除了擁有多年的記憶,其對于當地的百姓也是獨特的存在,這些城墻見證了成千上萬的百姓在此討生活和孩子們的童年。
城墻和城門作為出入城市的重要地點,很多的小攤販都在這里支攤,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城墻下的護城河更是孩子們夏日消暑的好去處。
在照片中,只見北京古城墻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一些磚塊已經掉落了,高樓也變得有一些殘破,但城墻整體的框架還是顯得非常雄偉,城墻下面是成片的小樹和花草,顯得有些雜亂,在河堤上有兩個小孩子光著膀子在樹下走著,也許是天氣炎熱,他們在找能下水的點,方便去水里泡一泡消暑。
在正式拆除北京的古城墻之前,受邀前來的蘇聯專家也對這些城墻進行了評估,他們都一致認為這些古建筑阻攔了北京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他們則希望能將天安門這一塊區域打造為行政中心。
梁思成他們這時果斷站出來對拆除城墻表示反對,更是認為行政中心是一種荒誕之說,因為天安門附近的區域非常狹窄,壓根沒辦法容納所謂的行政人員及家屬。
在照片中,展示了宏偉的北京永定門城樓。只見整個城樓非常的高達,城墻的墻體為深灰色,樓墻是斜著建造的,更為牢固,墻上的高樓有三層,建造得非常結實,城墻下面有很多的百姓,有人在下面休息,有人拉著黃包車在下面等生意,他們在城樓的襯托下顯得非常渺小。
北京的這些古舊的城樓在以前還有很重要的防御作用,北京作為首都,天子腳下的地盤,其中安全自然需要重點保護和注重。
以前又有很多人在京城中進進出出,有做生意的百姓,還有來往的商隊,因此要派出一些士兵在城墻處對這些人進行盤查,以除去各種安全隱患。
在照片中,只見北京的城墻將城內圍了起來,綿延數里,顯得非常宏偉壯觀,正是這高大的城樓保護了北京城內的安全,城墻底下有一支商隊正在經過,隊伍中有很多的馬匹,商人坐在馬上,隊伍的前方還有一些駱駝,這支隊伍似乎是從西部地區來的,準備來京城做生意。
北京作為千年古都,其中的歷史遺跡更是數不勝數,僅僅一個故宮一年到頭就不知道需要接待多少的游客,大家都想來親眼看一看當年皇帝居住的地方。
北京的每一個建筑都非常講究美觀和風水,其中最著名的布局就是“中軸線”布局,攤開地圖來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北京的城門和建筑都牢牢的沿著中軸線建造,美觀且底蘊深厚。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北京永定門的模樣,這個名字的含義想必是希望城內能夠一直安定,只見永定門的城墻不算高,樓也只有兩層,但建造得卻很精美,飛檐斗拱,這個城門的人流量很大,道路兩旁擺著很多的小攤位,拉黃包車的男人正在著急的趕路,坐在馬上的男人也在奮力的趕著馬車。
在清朝末年,隨著列強打入我國,我國的經濟遭到了破壞,自給自足的時代即將過去,沉重的賦稅使得大家不得不想盡辦法賺錢。
那時候擺攤成為了大家的不二選擇,不僅成本低,做起來也很方便,于是城門作為來往人最多的地方,很多人都在城門的道路邊支起了小攤。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廣安門的模樣,廣安門附近有一個非常熱鬧的集市,來往的人也都喜歡前去逛一逛。只見眼前的景象處于冬天,下起了大雪,城墻被雪蓋住了一些,城樓還是在“認真”地眺望著遠方,雪地里還有幾只駱駝正在趕路,一個穿著黑色長袍大襖的男人在前面牽著駱駝。
北京由于地處偏北,氣候等原因,導致北京雖然比較繁華,人口多,這里產的糧食和各種作物卻非常有限,當年的京杭大運河便起到了這樣資源支援的作用。
北京所缺的一些物資,富饒的南方地區便會將其通過河道運輸過來,當年一些船只就在隔著城墻的護城河上繁忙的輸送著。
在照片中,展示了朝陽門的景色,這里是當年運送糧食的必經地點,只見這里的城墻綿延得很長,沿著城墻的下方有很多的綠色植被,不僅沒有荒蕪的景象,還充滿著生機,河面上有船只在劃行著,很多的天鵝在河面上自由的活動著,顯得非常和諧。
北京這些古老的城樓宛如一條分界線,它將城內和城外的人們分隔開來,城內的百姓生活水平相對比較高,生活成本也更高。
城外的百姓則相對比較貧困,但生活的成本也比較低,由于離城內和城門比較近,沒有種地的日子,他們也能去城里想辦法討生活。
在照片中,展示了城門外的場景,只見城墻還是那樣聳立的河道的旁邊,這一塊區域則是居民區,城墻下面還有一些樸素的茅草屋,顯得非常淳樸,河道上還有船夫劃著小船似乎正在捕魚,河里面還有一輛馬車直接開到了水里,正在洗著車,這里的百姓生活得也比較安逸。
隨著清朝的覆滅,我國的封建制度就此告一段落,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北京這座城市也即將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多年來設計建造的城墻也慢慢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作用,逐漸荒廢,城樓上不再有遠眺的士兵,城墻下也不再有往來都要盤查的士兵。
在照片中,只見紅色的城墻和樓閣在時光里悄然褪去了顏色,變得衰敗,墻體也脫了皮,三層的城樓展現著中國建筑的特色,當年的護城河里面都被農民們種滿了莊稼,放眼望去綠油油的景象,一片要豐收的場景,農民們則將褲腳高高撈起,戴著一個斗笠,在水中摸索著,查看自家的莊稼。
我國擁有著深厚的歷史,千百年來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英雄的人物,更是又很多精美的文物被保存下來,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的時代特色。
然而,這些文物想要妥當的保存至今也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當今擺放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每一個都經歷了精心的愛護和修復,才有我們現在見到它們的模樣,這些寶貝一不被重視,就會慢慢褪去色彩。
在照片中,展示了城墻被荒廢的場景,只見眼前的城墻變得非常殘破,城樓上的地磚都脫落了,風一吹上面就飛起了很多的煙塵,樓上還建造了很多的電線桿,角落里更是雜草叢生,一副衰敗之象,反觀城樓的兩邊卻建造起了居民區,一棟棟的房子拔地而起,充滿了生活氣息。
為了保護皇宮內的安全,在進入皇宮之前也有一些門阻擋著通行,神武門便是如此,神武門是故宮的大門,皇帝都要從這個門進進出出。
因此,為了保障天子的安全,這扇門更是被加派了重兵的看守,以防止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偷偷溜進宮內干壞事。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神武門的場景,只見這里的城墻比較新,城樓不高但非常方便士兵查看周圍的環境,這邊的護城河水也比較深,一池子的水翠綠,環境很好,這樣的位置布局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存在。
在照片中,我們看到了那些年的古老城墻,雖然大部分的建筑已經被拆毀,但也讓我們見證了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和水準,“中軸線”的中國特色無不讓人稱贊,這也使我們忍不住為這些被拆除的城樓而感到惋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