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特朗普突然表態,美國要“以非常友善的方式”對待中國。
聽起來像是緩和?可這8個字背后,藏著截然不同的盤算。
現場話風突變,8個字先丟出來了
匹茲堡,特朗普站上講臺,現場是“能源與創新峰會”。
原本議程排得緊,重點講AI、芯片、就業政策這些經濟話題,可說著說著,突然提到了中國。
話鋒一拐:中美科技競爭已到臨界點。
他沒有用“敵人”、“威脅”這些舊詞,而是蹦出來一句——“我們將以非常友善的方式與中國競爭”。
“以非常友善的方式”這8個字,當場把記者聽懵了。
誰都沒想到,這個一貫主張對華強硬的特朗普,忽然換了腔調。
可真就轉性了?沒那么簡單。
小尋翻了全段視頻,聽清楚上下文,他說的是:美國芯片領先,不想讓中國趕上;要以“非常友善的方式”競爭,讓中國知道誰掌握主導權。
聽明白了嗎?表面客氣,骨子里照樣排斥。
他說的不是要一起合作,而是“我們先跑著,你們別追太快”,只是換了說法而已,像極了在外交場合戴著白手套開鐵拳。
很多中國網友聽完這段都笑了,這不是溫和,這是披著毛衣說冷話。
他沒說“撤關稅”,也沒說“技術解禁”,所有利益觸點,一個都沒碰,只留了個軟包裝的詞語吊著。
這是說給誰聽的?不止中國,也給美國選民聽,因為他正在打選戰。
共和黨內部,保守派要硬,中國制造派又希望穩定,他這句話,兩邊都不容易罵他。
外交話術玩得這么細,特朗普其實不算最老練的,可這次,他用個“友善”殼子裝進“阻斷”的邏輯,挺高明。
如果你信了表面那8個字,那就掉進了圈套。
誰說溫和了?第二層話術更狠
表面講完了,下一秒他話鋒一轉——AI技術不能讓中國追上,美國要保持絕對領先。
然后馬上提到“芯片自主”“技術壁壘”“加速本土制造”,這一串詞連起來,還是老思路:防、限、斷。
前兩天,美國財政部剛剛重申AI芯片、EUV設備、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審查。
光說不練是假話術,這次是話術配套動作一起上。
小尋注意到一個細節。
就在他說“我們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一刻,他的語速明顯加快,情緒提得很高。像在宣誓,不像在協商。
這不是愿意“友好合作”的節奏,這是在立下“你別碰我底牌”的紅線。
他那句“以非常友善的方式”前后,完全沒有出現一個“共享”字眼。
所有說法,全圍著“主導”“領先”“不讓步”轉,誰要真以為這是緩和,那可能真得復讀三遍“戰略忽悠”。
可惜,美國國內還有人真信。
有共和黨建制派出來解釋說:特朗普想回到貿易談判桌前,希望用“和善競爭”的說法,為第二輪經貿安排創造空間。
小尋真想問一句——你們到底是信他現在的態度,還是信他過去的行動?
他2018年起搞關稅戰,2020年徹底掐住芯片供應,到現在一回頭就“友善”?不覺得太跳了嗎?
要說他“變溫和”,那為什么前幾周剛說,要把中國制造商品關稅提高到60%以上?
要說他“真合作”,那怎么財政部7月還在催英偉達切割中國市場供應?
說到底,特朗普不可能放下競爭心。
這“友善”只是包著糖衣的繩索,你要真跟著他語義走,早晚還得被拴住。
他在打什么算盤?選舉。
選戰到了膠著期,特朗普不能再用2016那一套粗暴硬懟,得換個皮說舊話。
這樣保守派不鬧,企業家不反彈,外交口也留了點余地,所有人都聽懂了:美國不會退讓,只是不再吼叫。
臉說“友善”,手卻在加稅
特朗普講臺上話音剛落,下一秒,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丟出一紙公告。
對中國電動車、電池、光伏板、關鍵原材料、醫療器械等五大類產品,啟動新一輪懲罰性關稅征集程序。
誰還敢說“友善”?
USTR官宣:未來三個月將廣泛征求企業意見,目標明確——對所有關鍵中國產業形成“價格壓制”。
這份文件發布的時間,正好卡在特朗普說完那“八個字”的48小時內。
這是早就寫好,只等他開口套個詞。
再看看文件內容,幾個細節露了底:
其一就是中國制造2025所涵蓋的核心領域,被列為“優先應對目標”。
二來關鍵供應鏈設備,如鋰礦加工組件、釹鐵硼磁體,也被圈進限制清單。
其三就是科技產品類稅率直接上調至兩位數——目的就是勸退美企進口。
你說這動作,是“友善競爭”還是“精準圍堵”?看懂的人都清楚:嘴軟是給你聽的,手硬才是真格的。
小尋查了數據,2023年中國出口至美的電動汽車共13萬輛,主要由上汽、比亞迪、奇瑞三家企業完成。
到2024年,出口量翻倍。
美方這次加稅目標,就是讓這些中國車企“斷鏈”,把產業鏈逼走。
美國為什么怕?怕的是技術升級帶來的價格優勢。
中國車成本控制、續航優化、制造規模,全線壓制美國本土新勢力。
連馬斯克都不得不在多場采訪里提到“中國制造比我們強”,這不是恭維,是壓力實在太大。
所以特朗普一邊扔“友善”,一邊設墻,就是要對美企喊話:你們給我回來,不許跑中國配套。
共和黨早有聲音質疑過這一點,說這不是自由市場,而是行政干預,特朗普這次沒搭理,他清楚:競選進程中,他不能再被扣“害美企、丟制造”的帽子。
“保護美國工業”這張牌,他要死死握在手里。
再看看那些受波及的美企反應——特斯拉、通用、福特股價短線震蕩。媒體原以為他們會強烈反對,結果態度比想象中柔和,為什么?
因為早就收到風聲,資金已在布局墨西哥、東南亞替代鏈。
特朗普嘴上說“競爭”,實際上是在逼遷產業鏈。
這種“逼遷”還裹著“國家安全”“防戰略技術外泄”的旗號,說得冠冕堂皇,實則目的清晰:不是不讓合作,是不能讓中國做主。
特朗普并不反對中國制造出口,他反的是中國在產業鏈上游的控制力。
凡是中國能定價格、能做標準、能搶客戶的,他就動手。
就在特朗普說“友善競爭”的當天,美國商務部旗下技術安全辦公室也更新了AI芯片出口審核流程。
所有供給中國的企業,必須重新提交產品詳情,包括效能參數、市場用途、最終客戶。
這說明什么?“友善”只是口頭信號,監管系統一點沒松。
這兩件事幾乎同步進行,你還覺得特朗普是要緩和?根本就是擺個臺面說“和平”,背后干的都是“去風險”“去關聯”“去信任”。
小尋想說一句,這比2018年那套硬懟關稅,還要毒。
2018年他是敲鑼打鼓搞制裁,誰都看得清。這次是穿了西裝發笑臉,再從袖子里掏刀。看似緩和,其實招招致命。
誰都看清了,這根本不是示好
表面八個字,藏不住實打實的“排他邏輯”。
說得好聽,做得更絕。
媒體很快盯上了一個趨勢:“友善說法”之后,圍堵范圍卻在擴。
7月中旬,一份由美日韓三邊磋商曝光的“半導體協同草案”,將“反制中國晶圓環節擴張”列入工作內容。
內容包括:限制中國產設備進入高階光刻產線;協調關鍵原材料出口許可證;共建替代供應體系;
美國拉著日韓做圍墻,中國看得清清楚楚。
商務部發言人回應時話不多,只說了句“中方保留一切反制權利”。
翻譯一下——你設的每一根釘子,我們都記賬,不白給。
小尋查了商務部官網,發現6月開始,中國也加快了稀土、石墨、氟化物等關鍵物資的管制。
沒有全封,但審查機制提高了一個等級。
你想卡我芯片?我就卡你原材料;你想搶我市場?我就重新定規矩,這才是特朗普最怕的。
因為中美不是產業互不搭界,而是錯位耦合,你想完全割裂,不現實;你想全壓下去,也不可能。
中國的體量和底層結構擺在那里,誰也搬不走。
那特朗普這“友善”八個字到底是說給誰聽的?
說給華爾街,資本市場需要確定性,特朗普太懂這個邏輯,他不說點好聽的,不放點緩和信號,股市波動一來,選情直接受損。
也要說給中間派,共和黨深紅派主張極限打壓,可中間派不愿冒大風險。
這“八個字”剛剛好,既不認輸,也不激化,讓中間派安心。
當然還要說給盟友,歐洲早就不耐煩美國的“脫鉤”逼迫,尤其是德國企業苦不堪言。
這種“友善”話術,能稍微降點外交輿論溫度,避免歐洲徹底翻臉。
可真正受話術影響的,中國沒有。
從AI模型、芯片設計,到高鐵出口、鋰電池制造,中國一邊被圍,一邊在沖關。
最新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38%,歐洲占比提升到49%,美方想圍,圍得住嗎?
還有更多第三方國家看懂了這局。
東南亞正在變成新戰場,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紛紛出臺吸引中企投資的新法案。
中企邊撤邊留,把供應鏈多地化。你設的墻,我繞過去。
這才是“博弈的第二季”:打不贏就繞,封不住就分散,壓不住就換打法。
特朗普喊“友善”,結果圍堵更密,風險更高,反制更多。
這哪是緩和?分明是調格式、換劇本,再打持久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