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政壇正經歷一場不亞于與以色列軍事對抗的內部地震。據伊朗國際等媒體披露,總統佩澤希齊揚正面臨保守派議員的猛烈圍攻,30余名議員聯署威脅啟動彈劾程序,指控其密謀"顛覆伊斯蘭政權"。
這場政治危機的導火索,是伊朗總統被指意圖推動伊朗加入"亞伯拉罕協議",謀求與美以關系正常化。保守派議員佐赫雷瓦德在國營電視臺的指控雖缺乏實據,卻精準擊中了伊朗政治最敏感的神經——對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權威的挑戰。
今年3月,佩澤希齊揚在議會公開抱怨哈梅內伊阻礙美伊談判,直言最高領袖是解除制裁的"最大障礙"。這種罕見的公開叫板,在強調宗教權威的伊朗政治生態中不啻為一場政治地震。
作為務實派代表,佩澤希齊揚主張通過外交談判解除制裁,緩解經濟困境;而哈梅內伊則堅持"抵抗經濟"路線,視與西方談判為對革命原則的背叛。這種分歧在4月伊以直接軍事沖突后更趨尖銳。當時佩澤希齊揚政府傾向外交降級,而革命衛隊強硬派則主張持續施壓。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內幕的披露者"伊朗國際"電視臺,實為英國政府資助的波斯語媒體,長期被德黑蘭視為顛覆工具。其報道迅速被《金融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放大,形成"伊朗瀕臨內戰"的敘事框架。這種信息傳播路徑暴露出典型的認知作戰模式:先由外圍媒體爆"猛料",再由權威媒體背書,最終形成國際輿論壓力。
英國在這場輿論戰中扮演了傳統"攪局者"角色。通過選擇性報道伊朗內部矛盾,西方試圖達成三重目的:削弱哈梅內伊權威、激化統治集團內斗、為后續制裁制造借口。這種手法與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中的媒體操作如出一轍,都是通過放大內部矛盾來瓦解目標國的治理效能。
面對政治危機,哈梅內伊親信、前代理總統穆赫貝爾公開譴責彈劾動議,強調"團結高于分歧"。更強烈的警告來自前政府發言人拉比埃:"分裂的聲音比以色列導彈更危險!"這些表態傳遞出明確信號:在外部威脅加劇的當下,統治集團內部必須保持表面團結。
革命衛隊情報部門近期逮捕數名涉嫌與西方情報機構勾結的議員,伊斯蘭議會也暫緩了彈劾程序。這種"外科手術式"的危機處理方式,反映出伊朗政權在經歷四十年制裁后形成的特殊生存智慧:允許有限度內部爭論,但絕不容忍危及體制穩定的行為。
隨著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伊朗面臨的地區孤立壓力與日俱增。美國顯然希望復制"阿拉伯之春"的經驗,通過激化伊朗內部矛盾實現政權更迭。已解密的美國務院文件顯示,華盛頓每年撥款3億美元用于支持伊朗反對派媒體和"公民社會"組織。
以色列情報機構已成功收買部分伊朗議員和地方政府官員。這些潛伏力量在關鍵時刻制造政治危機,比軍事打擊更能動搖政權根基。當前議會針對萊希的發難,不排除存在這類"第五縱隊"的操作痕跡。
回望歷史,伊朗政權曾多次經歷類似危機。2009年"綠色革命"時,改革派與保守派的街頭對抗更為激烈;2017年經濟危機引發全國抗議時,西方媒體同樣預言政權即將崩潰。但宗教領袖體制展現出特殊的韌性,其關鍵在于革命衛隊-巴斯基民兵-宗教基金會構成的"鐵三角"維穩機制。
當前危機的特殊性在于兩點:一是首次出現總統公開挑戰最高領袖宗教權威;二是正值地區局勢高度敏感時期。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三種后果:強硬派全面接管政府,導致伊朗更趨孤立;改革派借機奪權,引發革命衛隊干政;或者維持現狀但加深統治集團裂痕。最可能的結果是第三種——在外部威脅下各方暫時妥協,但積蓄更深層矛盾。
對國際社會而言,伊朗的穩定關乎整個中東的和平。一個陷入內亂的伊朗可能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其核設施若失控將造成災難性后果。各方應警惕西方媒體片面報道背后的議程設置,更需防止外部勢力借機煽動顏色革命。畢竟,歷史經驗表明,強行推翻他國政權帶來的從來不是民主,而是無盡的血淚與混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