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當代社會中,老年人這一群體常常與“德高望重”“溫和慈愛”劃上等號。
但現實生活中卻頻頻出現一些與這一形象背道而馳的現象。
有些老年人無視公共規則,不顧他人感受,甚至影響到他人的正常生活與公共安全。
近期就發生了一起事件,多位大媽不顧影響,,在高鐵上車廂跳舞。
而這事件,也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某些老年人素質堪憂”的深層思考。
這類問題并非偶發,而是多年來不斷積累的公共行為失范的一個縮影......
高鐵車廂內跳舞
高鐵車廂里跳舞
2025年7月17日,一列從廈門開往武漢的高鐵D3290次列車上發生了一件令人詫異的事情。
一群中老年女性在列車運行過程中,在車廂內公開跳舞、拍攝短視頻,并伴隨高聲喧嘩。
整個車廂被她們當作表演場地,其他乘客的乘車體驗和休息空間被徹底打亂。
據現場乘客小劉(化名)描述,她原本閉目聽歌休息,卻被地面的震動和刺耳的說笑聲驚醒。
當她睜開眼后,看到兩名大媽在狹窄的過道中邊跳邊笑,旁邊還有人舉著手機全程錄制。
幾名身穿鮮艷服飾的大媽圍坐四周,熱烈討論著舞步動作,仿佛參加的是一場即興演出。
車廂內跳舞
列車乘務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嘗試勸阻。
乘務員苦口婆心的勸告大媽們,強調列車正在高速行駛,存在安全風險,尤其是不能站立甚至跳舞。
然而勸阻多次依舊無果。
大媽們不僅沒有停止,反而越跳越起勁,還對鏡頭擺出各種夸張姿勢,自顧自地享受拍攝過程。
面對這一情形,多數年輕乘客選擇沉默。
有個別人嘗試提醒,卻被大媽回懟“你多大歲數?”“別管閑事”。
這種被年齡裹挾的“道德強權”,讓許多人陷入進退兩難。
車廂里原本的安靜秩序被徹底打破,氣氛變得壓抑而僵硬。
整段旅程中,大媽們持續跳舞、喧鬧、拍攝,直到列車抵達終點才結束這場“個人秀”。
有乘客將全過程拍下上傳網絡,立刻引發廣泛關注。
評論區中,大多數網友表示憤怒和不解,認為這是典型的“公共場合失控”。
有人甚至直言:“這是用年齡綁架秩序。”
12306方面在事件曝光后作出回應,稱乘務員并無執法權,若行為嚴重可由乘警依法處理。
但此次列車上乘警并未介入,使得整個事件最終不了了之。
這不僅讓人質疑相關制度的實際執行力,也暴露出當下公共交通環境中應對群體失范行為的軟肋。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象并非首次出現。
近年來,類似“大媽廣場舞擾民”“車廂霸座”“公園插隊”等行為頻頻出現在公共場所,屢禁不止。
不少案例的共通點,就是行為者多為中老年人。
他們借著“年長”“鍛煉”之名,行無視規則之實,引發社會層面的高度關注與爭議。
這一事件不僅是一場列車秩序風波,更是一種社會治理難題的具體體現。
它引發的核心問題是,在公共空間中,年齡是否可以成為回避規則的擋箭牌?
乘務員勸阻
暴走團逼停消防車
與高鐵事件相似的是。
在2025年7月的遼寧朝陽大凌河景區,一支老年徒步團同樣挑戰了公共規則的底線。
當時,這支規模龐大的暴走團,在寬闊的道路上整齊列隊行走。
隨后,迎面與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迎面相遇。
面對亮著警燈緩慢駛來的救援車輛,整個隊伍未作出任何讓行動作,壓根就沒有避讓的打算。
按理說,只要是正常人,遇到特種車輛都會就是避讓,以防誤事。
但暴走團就是一動不動。
按照網友的說法,這些人就是仗著自己年齡大,倚老賣老。
遼寧暴走團
僵持時間長達兩分鐘,直到救援車輛被迫靠邊停車,才換來隊伍的通過。
事件的畫面被行人拍攝后上傳至網絡,引發全網熱議。
不少人對暴走團的行為表示憤怒,認為這種“公然逼停救援車輛”的行為已經突破了基本的社會倫理。
可沒想到。
徒步團負責人在回應中稱,車輛當時并非執行緊急任務,而是處于備勤狀態,加之隊伍人數太多,擔心發生意外才未讓行。
這種解釋并未獲得公眾認可,反而引起更多反感。
事實上,該暴走團并非首次引發爭議。
網友評論
早在2024年,當地居民便在多個渠道投訴其占用公共空間、噪聲擾民等行為。
景區管理方雖然曾進行整治和勸誡,但效果甚微。
事件引起警方關注,但最終處理方式依舊偏軟,僅對負責人進行了口頭教育。
這種“無責化”處置,也間接助長了部分群體對公共規則的漠視,形成惡性循環。
從高鐵到景區,從跳舞到阻車。
這類行為所揭示的共同點在于,某些老年人群體在擁有“道德光環”與“年齡豁免權”后,逐漸模糊了規則邊界,并將自身習慣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
網友評論
從高鐵上的喧鬧跳舞,到景區里不讓消防車通行,這些事件不再是個體行為偏差,而是某些老年人群體在公共空間中對規則的蔑視。
從“愛跳舞的大媽”到“霸道的暴走團”,他們不斷挑戰社會底線,影響他人生活,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我們必須明確,規則不因年齡而異。
社會的文明運行,建立在每個人對公共規則的尊重之上。
而恰恰是那些有過更多生活經驗、應當為后人樹立榜樣的老年人,更應該成為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破壞者。
結語
當尊重與禮讓不再是美德,而被誤解為軟弱。
當制度對群體失控無計可施,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次又一次的輿論譴責,而是制度上的有效應對。
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公共行為準則清單、明確乘務和保安權限、強化高頻違規者的記錄機制等。
社會的公共空間屬于所有人,而不是某些人專屬的活動場地。
規則應對所有人平等,年齡不該成為豁免的借口。
當每一個人都能明白“別人的自由也是自由”的時候,公共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建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