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養龜圈流傳著各種關于"養龜盡頭"的說法:有人說是回歸裸缸的簡約,有人堅持草龜才是最終歸宿,還有人認為退坑才是必然結局。這些不同的觀點背后,反映的是養龜人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和對養龜本質的理解。
我們常說:這一眼望不到頭的生活,真不是人活的?又有人說:這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真不是人活的?這究竟是要不要看到頭呢?就好比坐電梯,其實就是站著電梯里;等紅燈其實是在等綠燈而已。或許這就是漢語的博大精深。一語不止雙關,好幾關才是。
龜圈三大主流"盡頭觀"。
裸缸派的實用主義,深受許多資深龜友推崇。在經歷了復雜造景、底砂淤積等問題后,他們發現最簡單的裸缸反而最利于龜的健康。"折騰幾年后,我發現龜只需要干凈的水、合適的溫度和充足的食物",一位回歸裸缸的龜友如是說。裸缸易于維護,水質變化一目了然,讓養龜回歸最本質的照料。
草龜派的純粹主義,則代表了另一種哲學。許多龜友在養過各種珍稀品種后,最終選擇專養最樸實的中華草龜。"草龜有韻味,互動性好,是真正能陪伴多年的伙伴",一位專養草龜十年的龜友說。這種選擇往往伴隨著從追求稀有到重視陪伴的心態轉變。
退坑派的現實選擇,則是不少都市龜友的無奈。工作變動、空間限制、家庭因素等都可能導致棄養。"當龜的數量影響家庭和平時,我不得不做出選擇",一位退坑龜友坦言。二手平臺上大量"工作忙沒時間照顧"的轉賣信息,印證了這一現實。
養龜人的心態通常會經歷幾個階段的演變:
狂熱期的時候,往往沉迷收集各種龜種和設備;精進期開始鉆研飼養技術;反思期則因龜只死亡等打擊開始思考養龜本質;最終進入沉淀期,或精簡數量,或簡化環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從最初的一番折騰,到最后的麻木,只享受其中的寧靜",一位龜友這樣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這種從繁入簡的過程,恰似一種精神修行。
當然,這場養龜之旅的盡頭肯定是因人而異的,如何找到自己的"盡頭"?
確定適合自己的養龜方式,需要考慮幾個關鍵因素:
性格匹配:喜歡多樣還是專一?熱衷技術還是簡單陪伴?
現實條件:居住空間、時間精力、經濟預算是否允許?
核心價值:最看重觀賞性、互動感還是單純的生命陪伴?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想要發展的方向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養龜路,盡頭自然不同",一位資深龜友總結道。
養龜的"盡頭"沒有標準答案,它可能隨著人生階段而變化。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學會了照顧生命,更收獲了對自然、對生活的深刻理解。無論是選擇裸缸的簡約、草龜的純粹,還是無奈退坑,真正有價值的,是這段與龜相伴的生命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