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當前金融行業格局中,蘇州銀行作為區域性銀行的重要一員,其發展動態不僅關聯著自身的市場地位,更映射出區域金融生態的諸多特征。
截至2025年7月17日收盤,蘇州銀行股價為8.99元,相較于前一交易日下跌0.08元,跌幅達0.88%,總市值為401.91億。單純從股價與市值數據來看,蘇州銀行似乎維持著一種平穩的市場表現。
然而,若將視角深入到其最新財報數據內部,便會發現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問題正交織在一起,為蘇州銀行的未來發展投下重重陰影,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當下的業績,更是對其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
那么,這家由國資控股的上市城市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潛力如何,又將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業績增長乏力,增長模式隱憂
近年來,蘇州銀行凈利潤增速,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2021-2023年間,凈利潤增速從21.08%逐漸滑落至17.41%,到了2024年,增速更是銳減至10.15%。據分析,這種增長乏力的態勢并非短期波動,而是深層次增長模式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
從收入構成的維度來分析,結合2021年-2023年數據來看,蘇州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分別為75.33億元、83.41億元和84.83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分別為12.22億元、13.17億元、12.39億元。
不過,時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業績數據令人擔憂。財報數據顯示,蘇州銀行利息凈收入從2023年同期的63.93億元大幅減少至59.76億元,降幅高達6.5%;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也從11.07億元下降到9.27億元,降幅接近16.3%。
由此可見,今年以來蘇州銀行的營收增長幅度逐年收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在2022年短暫增長后,2023年便再次出現下滑。
這清晰地表明,蘇州銀行在收入結構上過度依賴傳統的存貸業務,在金融創新蓬勃發展的當下,其拓展中間業務、構建多元化收入渠道的進程嚴重滯后。
盡管在2024年前三季度,蘇州銀行的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分別實現了29.48%和190.11%的增長,二者合計占收入的比重也從2023年的17.12%提升至23.2%,但這類收益的穩定性極差,深受市場波動影響。
以2024年的債券市場為例,利率波動頻繁,市場行情變幻莫測。部分銀行由于對債券投資時機把握不準確,導致投資收益大幅縮水。蘇州銀行在這樣不穩定的市場環境下所取得的投資收益增長,很難成為支撐業績穩定增長的堅實力量。
歸母凈利潤方面,除了投資凈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影響外,信用資產減值減少也是重要因素。2024年,蘇州銀行的信用資產減值損失為11.28億元,同比減少5.20億元,降幅為31.55%。
這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利潤壓力,卻可能掩蓋了資產質量方面的潛在隱患,并非是主營業務真正實現改善的體現。如果剔除投資收益與撥備調整的影響,蘇州銀行的實際利潤增長將更加不容樂觀。
零售業務不良攀升,資產質量承壓
在當前商業銀行的競爭版圖中,零售業務占據著關鍵地位,然而蘇州銀行在這一領域卻陷入了困境。其零售貸款占比已連續兩年下降,2023年零售貸款占比為33.2%,到2024年上半年驟降至29.15%,創下自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之相伴的,是零售不良貸款率的持續上升。
2024年,蘇州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從2023年的1.02%攀升至1.33%,遠高于該行0.84%的整體不良率。其中,個人經營貸款不良率在半年內急劇上升0.76個百分點,從1.51%躍升至2.27%,與2021年的0.57%相比,幾乎翻了四倍。
消費貸款不良率也從2021年的1.00%逐步上升至2024年的1.38%。個人經營貸不良率的大幅飆升,直接導致貸款規模出現收縮,2024年個人經營貸規模降至386.24億元,相較于2023年減少了52.96億元,降幅達12.06%;消費貸增速同樣明顯放緩,2024年上半年僅增長10.31%,與2022年28.47%的增速相比,差距顯著。
2024年11月1日,蘇州銀行發布公告,擬轉讓2.3億元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資產,折扣率低至0.311折(即1500萬元起拍)。該筆資產涉及35759戶借款人,共計196153筆貸款,且全部為無擔保信用貸款,均已完成核銷,逾期天數平均達到1472天,回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一舉措一方面顯示出銀行急于清理不良貸款、改善賬面資產質量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個人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不良風險依然嚴峻的現實。
即便在短期內,不良貸款率可能因批量核銷而有所下降。但可以預見,實際的信貸風險并未得到根本性地化解,未來蘇州銀行在零售業務資產質量管控方面的任務依然艱巨。
監管處罰不斷,內部治理存疑
自2024年以來,蘇州銀行在合規管理方面問題頻發,多次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2024年7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泰州監管分局披露,蘇州銀行泰州分行因項目貸款“三查”工作落實不到位、違規開展無真實交易背景的銀票業務,被處以80萬元罰款,相關責任人也一并受到處罰。
次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江蘇監管局又因蘇州銀行數據治理工作未遵守審慎經營規則,對其罰款60萬元。進入2025年,4月11日,江蘇證監局因蘇州銀行基金托管業務在人員管理、估值核算、內部控制等方面存在問題,對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
這一系列監管處罰深刻地反映出蘇州銀行在內部治理與風險管理體系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漏洞。在人員管理上,部分核心業務崗位的工作人員經驗不足,無法滿足托管業務的要求;在估值核算環節,對基金估值對賬不一致的問題處理不當;在內部控制層面,職責劃分混亂,系統信息錄入錯誤頻繁發生。
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干擾了銀行的日常運營秩序,更對其市場聲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顯著降低了投資者和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度。
與此同時,蘇州銀行自2023年起高層變動明顯加速。原董事長王蘭鳳卸任,由崔慶軍接替;原行長趙琨、監事會主席楊建清、副行長魏純等先后離職。2024年,任巨光、李偉、張小玉、蔣華等也相繼因各種原因辭去重要職務。
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雖然有可能為銀行帶來新的理念和活力,但在短期內,必然會對戰略執行的穩定性和連貫性產生沖擊,極大地增加內部管理的復雜性。新領導班子能否迅速完成磨合,制定并有效執行合理的發展戰略,目前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亟待市場的檢驗。
綜上所述,蘇州銀行在業績增長、資產質量以及內部治理等多個關鍵領域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與挑戰。在當前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環境下,若蘇州銀行想要實現突圍并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積極謀劃并實施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方面,要著力優化業務結構,加大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非傳統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
另一方面,要強化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精準防控零售業務風險,切實提高資產質量;同時,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加強合規文化建設,重塑市場形象。
只有通過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與提升,蘇州銀行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新贏得優勢,實現穩健發展,達成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否則,蘇州銀行將可能在金融市場的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挑戰。
結語
作為同時有城市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特點的銀行企業,蘇州銀行雖面臨業績增長乏力、零售不良攀升、監管問題頻發等挑戰,但仍有突圍契機。
「于見專欄」認為,蘇州銀行在業務上需加速創新,借力金融科技拓展線上服務,開發多元理財產品,降低對傳統存貸業務依賴,構建穩定的多元化收入結構。
而在風險管控方面,要完善體系,強化零售業務全流程風控,利用大數據精準識險,化解存量不良,遏制不良率上升。內部治理需加強合規文化建設,整改監管問題,優化人員管理與流程規范。
值得肯定的是,2025年一季度其資產、存貸款規模增長,不良率穩定,顯示出韌性。只要持續推進改革,落實應對策略,蘇州銀行依然有望重獲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區域金融生態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