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約旦外交大臣薩法迪、敘利亞外交負責人希巴尼,以及美國敘利亞問題特使巴拉克舉行三方會談,并且圍繞落實停火達成協議,包括釋放扣押人員、擴大敘南部社會和解、部署敘安全部隊、懲罰暴力行為等,內容十分詳實全面。這其實讓我再次感觸到,在處理中東的一些現實熱點問題時,美國發揮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這些年來,尤其是中國幫助沙特和伊朗復交之后,我在和中東一些國家,包括美國的學者接觸時,他們常常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準備在中東的安全問題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實際上,從目前來看,中國更多的作用還是體現在兩點:一是提供斡旋平臺;二是提供理念和價值引領。
比如在沙特和伊朗復交的過程當中,北京更多是作為一個沙伊對話的平臺,其他更復雜的細節討論,早在阿曼和伊拉克主導的多輪會談當中得到了解決,最終在北京“開花結果”。而巴勒斯坦14個派別相聚北京也是一樣,北京更多是作為一個中立的斡旋方,但不去介入他們的內部討論,也不為他們提供具體的協議方案。這是當前中國在中東發揮作用的主要方式。
但如果和美國介入中東安全的力度相比,目前中方還是有巨大差距的。在以色列哈馬斯沖突,也門胡塞沖突,伊朗以色列沖突,敘利亞以色列沖突當中,美國都積極介入,作為重要的談判方,并且直接參與停火協議的最終制定。這和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和中東深厚的安全關系基礎有關,也和美國憑借駐軍、經濟金融與中東構筑起來的復雜關系網絡有關。想在中東搞斡旋,情報、軍隊、宗教等這些非正式的,或者“深層政府”的作用更大,這一點上我們和美國是存在巨大差距的。
那么未來中國要不要學習美國,去深度介入中東的安全事務呢?我想恐怕沒必要,也做不到。一方面,我們缺乏美軍基地那樣的安全抓手,無法對中東事務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地區國家的確需要美國,但不需要中國成為“第2個美國”。中國想為中東作出貢獻,有自己的邏輯和方式,那就是經濟務實合作。美國在中東是軍事安全和地緣政治的邏輯,但中國是經濟和互聯互通的邏輯,這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頭條創作者激勵計劃# #頭條創作者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