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偉書法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2025年7月19日,“張勝偉書法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書法家協會、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西安美術學院、中共榆林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
展覽以“書法文脈尋繹與創新實踐”為主題,共分為“家國在抱”、“華岳是崇”、“與古為新”、“我心寫兮”四個篇章,展出張勝偉書法近作50組(件),90余幅。作品書體以行書為主,五體兼備,形式多樣,兼顧展廳文化與書齋文化的審美指向。展覽集中展示張勝偉近年來書法創作成果,向社會匯報其藝術思考。
張勝偉,1967年生,陜西榆林子洲縣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西安美術學院書法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第十、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書法作品曾參加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并四次獲獎。
序言:家國在抱 華岳是崇
余出身陜北農家,韶年即喜涂鴉,不意竟成此生不舍之事業,想來不免嗟嘆。歲月如流,算來筆墨相伴已歷四秩春秋,且日日縈于心頭。何故哉?蓋因心志、氣質、風神、毅力之養成,筆墨饋余多焉。
人一旦涉足書法,便終難割舍。書法乃頂級之藝術,其功用非止于視覺,更關乎精神,誠乃修補心靈之良方,滋養魂魄之甘泉。其始于文字而充實于精神,極富哲學之力量,閃耀著自然美與人格美之光焰。
藝術必關乎精神而通于靈府。書法更將此詮釋得極致而深刻,誠非它藝所能及也。書法為世人所重,蓋源于此也。
夫華岳,雄峙西北,襟黃河而瞰中原,攬天地之浩氣,萃華夏之精魂。一石削成,勢拔天闕,正大為魂,剛強為骨,人譽之華夏之脊梁,精神之昆侖也。昔張懷瓘贊書法有“鐵為肢體,虬作驂騑,江海渺漫,山岳巍峨,長風萬里”等語,道盡書法妙契自然、氣合大塊之特質。余以華岳喻書,實乃對精神高標之致敬,書法骨相之尊崇也。
余平生樂山,每見名山,輒思登臨。余二十年間四度登頂蓮峰,見千尺幢如劍立,蒼龍嶺若絲懸,巨障如鐵鑄,罡風如刀斫。尤記夜宿東峰,仰觀明河垂地,俯察燈火如芥,覺八荒在目,萬象為賓,博大蒼茫之氣直入胸次,始悟書法亦須得山岳之助。所謂書肇自然,實乃書法與造化相參證,非獨執筆運腕之技能,更在精神氣象與天地正氣同頻共振也。觀歷代經典法書,無不以胸中浩然氣,化作紙上霹靂聲。余以為凡稱高書者皆須備正大磊落、雄峻豪邁之品格,此實與華岳之神合。
古人云“作字先作人”“筆墨外須有節氣”,皆闡明藝道同參之要。余將山岳志與家國情并置,正是以山岳鑄就書風骨相,以家國涵養筆墨情懷。余以為,歷代經典法書皆乃自然之大與生命之重凝合,均非止形貌寬廣浩大,而以弘富之內蘊與生命張力攝人心魄,既彰顯時代文化強盛氣象,又凝鑄書家個體卓然風骨。
余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親歷家國巨變,家國同構之思鐫入靈魂久矣,故筆下時有滄海桑田之慨。余以為,書法之道當于精神氣度養成之外,亦須看重筆墨之時代擔當。余嘗謂書家當懷千秋之想。余每聞橫渠四句,未嘗不惕然自省。書法依于文字,于傳承文明、紀綱萬事同時,尚深度參與了民族精神之構建,昭示著民族思想成長路向與精神圖譜。書法一旦融入家國之思,多了真情浩氣,便覺力透楮背。可見書道真諦不在點畫之精而在書者肝膽之誠,此書法所以挺立之由也。
余嘗謂,書法乃無巔之山,此山正如華岳之高之險之奇者。嗟乎!余雖習書四十載,然面對先圣,常有巍巍乎仰之彌高之慨。山岳以待,天地無私,我輩當懷攀登之志,常履踐道之途,庶幾不負歲華矣。
張勝偉 乙巳三月廿五日于長安
第一章
《家國在抱》
余臨寫《祭侄文稿》,見魯公泣血之痕;摹習《黃州寒食帖》,感東坡憂世之嘆;品讀《喪亂帖》,體右軍刻骨之痛。始悟書法之道不在技之多精,而在胸中丘壑之高深。《大學》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一體之思,已鐫入中華民族血脈久矣。家者,國之所依,若大樹扎根厚土;國者,家之成系,似天河之浴群星。范仲淹“先憂后樂”之襟抱,陸放翁“王師北定”之遺愿,杜拾遺《秋興八首》之念國,于髯翁《望大陸》之戀鄉,更有張橫渠之“四為”,心納乾坤,懷抱天下,發一代賢哲之洪音,令后來者追效。胸有家國之思非獨古人所具,實乃我輩應有之風骨,所謂“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是也。
《家國在抱》65cmX420cm 2025年
唐·杜甫《秋興八首》 32cmX23cmx8 2022年
清·周際華《勸農種桑》 180cmX90cm
2025年
《登五龍嶺感賦》 180cmX90cm
2025年
《天命宗廟聯》 240cmX30cmX2
2025年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360cmX360cm 2022年
李濤《水調歌頭.鎮北臺》
180cmX80cm 2023年
宋·陸游《游山西村》 180cmX90cm 2025年
第二章
《華岳是崇》
夫書者,心畫也。余臨池四十余載,追摹漢魏雄渾,浸淫晉唐法度,終悟得書道之旨趣者在于“人書合一”四字。華岳巉巖峻極,擎天柱地,五千年風骨崢嶸。華山得天地之險而成其峻,秉金石之剛而鑄其魂。有云:華山非山,實乃華夏脊梁;絕頂非峰,乃是精神昆侖。斯言信然!余生于秦地,平生數上蓮峰,履蒼龍之脊,叩云臺之巔,登高縱目,但見斧劈千仞,勢拔天闕。始悟天工開物之奇,原在正大氣象間。書法貴得骨,猶山不可無石。觀古來名家法書,皆以天地筋骨入翰墨。君子秉筆,自當不為俗韻易其鋒,但求一點一畫,皆存磊落丈夫氣。故云書法者,非止展楮墨之工,亦當銘山岳之志也。
《華岳是尊》 50cmX100cm 2025年
劉長煥《華山賦》 360cmX1300cm 2025年
清·楊端本《華岳黃河聯》
240cmX30cmX2 2025年
唐·鄭谷《華山》 70cmX350cm 2025年
唐·王維《華岳》
360cmX144cm 2025年
《秋風山形聯》 280cmX36cmX2
2022年
第三章
《與古為新》
書道之久長,在于入古而出新。余嘗臨習古賢風霜之跡,醉心晉唐法帖血脈之傳,每對古賢遺墨,必用心察之細微而后落筆,非泥其形骸,而在追其魂魄,叩問先賢神思所居,追索時序更替之痕也。余常謂入古如掘井問水,出新若功到泉涌。書法求新須秉道而行,思想之新,認知之新,方是真新,絕非變換技巧所能及也。古來名家法書,煙云變幻,氣象萬千,看似技術出奇,實因胸中丘壑別開生面也。故曰書法尚古,而不可泥而不化,書貴新變,尚不能棄道而奔。不棄古人之履,而借古法之舟,航向自家性靈之津渡,此所謂出新也。
漢·《古詩十九首》其一
240cmX100cm 2022年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240cmX600cm 2025年
清·鄭燮《刪繁領異聯》
240cmX40cmX2 2025年
第四章
《我心寫兮》
昔王右軍蘭亭修禊,蘇子瞻赤壁泛舟,皆以文心化墨痕,終成千古絕唱。故曰書家若不具文心,則縱使筆力扛鼎,終類匠石運斤也。余拜觀周原鐘鼎,撫摸河西簡牘,品味敦煌遺墨,如見前人敬事躬行,文心昭然也。乃悟書道真諦,非止于點畫之工,而在文質相生為道,詩墨同輝為境。書法者,其表是書,其里是詩。表里相符,方得燦焉增輝。非詩無以壯其骨,非文無以豐其神。故曰書家當以詩眼觀世,以詩意入墨。惟以詩鑄魂,以文養氣,筆墨方能與天地同呼吸也。
《清秋紀游》 70cmX40cm 2025年
《承蜩山翁》 28cmX137cm 2022年
《黃雞紅樹聯》180cmX30cmX2 2025年
《山月》八首 137cmX28cmX4
2024年
《西行道中寄云湖山館主人》
43cmX150cm 2025年
《聊將偶緣聯》 137cm*26cm*2
202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