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南方的一個小城里,看了大鵬導演的電影《長安的荔枝》,應時應景。
雖然在劇情上,跟劇版一樣,也有改編,但是整體改編還是不錯的。
電影劇情大概分了前半部分的平鋪直敘的喜劇成分和后半部分的高燃點,很多人說感覺有點突兀,前半部分比較平,但是我覺得還比較流暢,也符合了電影的藝術感,整體來說,不拉胯。
一般,我們看了小說,就不愿意追電視劇,覺得改版太多,看了電視劇,假如同名電影又放映時間比較晚,從首因效應上來說,也會覺得電影沒有什么感覺和看點了。
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看了,我發現自己沒有這種感覺,反而覺得電影版的改編,更尊重原著,看完之后,我竟然還有一種沖動,想去把原著再去翻一遍。
那么究竟這部電影《長安的荔枝》,有什么可以嗑的地方呢?我覺得這些地方值得去看。
01用物象去襯托并具象化地域特色
我看劇版的《長安的荔枝》,就感覺服飾化很用心,在看電影的時候,竟能無縫銜接,而且給人感覺有更宏大的氣勢。
電影就是電影,在氛圍和具體的場景上,總是更吸引人,所以從頭到尾,無論是地處北方長安的繁華景象,燈火輝煌之景,還是奔波五千里以后在嶺南的荔枝園的顆顆鮮艷飽滿的荔枝和荔枝樹,都給人視覺上的盛宴和沖擊感。
那么除了這些景物場景,物象的表現還在于地域特色,這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木棉花。
在長安有桂花樹,在嶺南卻有紅的絢爛的木棉花,當李善德把承諾帶給妻子紅彤彤的木棉花帶到長安時,從他背包里灑落的每一片木棉花飄落下來,一直到長安城腳下,那感覺美極了。那一刻,不僅僅是木棉花很美,更是李善德把給妻子的承諾和責任帶了回來,用秦人的話來說,真的是“彩!”
大鵬把木棉花在這里具象化,我想不僅僅是因為木棉花是廣東的市花,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就是意象了一種英雄主義。
木棉花被稱為英雄之花,在這里的寓意里就有“向死而生”的英雄氣概,小人物雖然算不上什么英雄,但在這一刻,李善德把一個看起來根本不可能的任務完成了,這就是他的英雄氣概,他帶著的不僅是妻子期盼他回家的任務,更是自己努力的價值,就如羅曼羅蘭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那一刻,李善德做到了熱愛生活。而從電影的后半部分的燃點,我們也能看到一個普通人極度努力的具象。
第二個,是地域元素中的各種組合。
比如這部電影里設計了粵語的語言部分,來體現地域特色,這是很用心的一個亮點。而荔枝園里的侗錦元素、嶺南人生活的干欄式木樓以及特色的荔枝酒,還有腸粉,也都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其實本來這就是以荔枝圍繞的故事,導演沒有在故事上過多的拖沓,而是用這些具象化的物品去給觀眾以視覺上的直觀感和體驗感,從而再激起更深層次的想象和思考。
所以電影給人的價值正在于此,你在書上想象不來的實際空間和物象,用電影的視覺去表現,立刻就能給你想象的空間,同時,又比電視劇看起來省時。
02情節流暢故事性強
我們再來看看電影的內容,從情節上看,整體是很尊重馬伯庸小說原著的,雖然后面也有改編,但這個結果改的比較情懷,還讓觀眾淚點頗多,讓人能產生很多的共鳴。
比如,第一個情節就是林邑奴的改編。
李善德把林邑奴帶著回了長安,參與了轉運荔枝的任務,只是在半路上,林邑奴又恪守奴仆職責,救了李善德,最終,林邑奴還是沒有到長安。
用這個情節,我覺得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展現了李善德作為一個普通人本真的善良和追求人人平等的心理,所以他沒有把林邑奴看作一個奴仆,而是把他帶到了身邊,還準備帶回長安,這里講了一種底層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狹義之情。
而林邑奴呢,從另一個方面,則是另一個底層英雄的具象化,從一個奴仆的麻木,到最終的覺醒,跟隨李善德去參與到運荔枝到長安,途中雖遇到追兵,但為了保護李善德完成任務,最終用生命護住李善德,使得李善德最終完成了艱難的荔枝運送任務。
這里,林邑奴就像極了那些雖然身處囹圄,但仍舊有理想和渴望自由的愿望,所以,他抓住了一個機會,遇到了一個能帶他走出囹圄的人,就奮力向前努力,他是一個真正的底層英雄。
第二個情節是,對蘇諒的改編。
在小說原著中,蘇諒和李善德最終決裂,蘇諒帶走了雙層翁,和李善德成為了老死不相往來的人。而在電影里,電影讓這兩個人最終和解了。在李善德轉運荔枝的過程中,沒有找到船只,蘇諒卻不計前嫌,幫助李善德搞來了船只,成功運了荔枝。從老謀深算的胡商角色到最終電影的富二代角色,大鵬想要說什么呢?
可能這就是電影的飽滿和魅力吧,電影的人物角色讓胡商更具有了人情味。尤其是強調了胡商:“我因為信任你才幫助你”。但當李善德因為朝廷的流程和權力問題不能幫助胡商的時候,胡商最終給予了李善德體諒,這里就給出了一個情懷話題:生意場上,不是只有利益,同時還應該有道義,還應該有對人格魅力的投注。
蘇諒最終原諒了李善德,就是他發現了,在與李善德共事中,李善德做事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他,所以,蘇諒最終原諒了李善德。
這個故事情節的改編,最終把人性的善和惡的意義都升華了,所以可以說:友情蘇諒,道義蘇諒,而絕不是奸商蘇諒。
第三個情節,則要說一下那條貫穿始終的夫妻感情線。
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劇版,對李善德妻子這個角度的人物并沒有給予特寫,但是在電影里,大鵬讓李善德妻子有了特寫,給了女性的力量和平凡的人性光輝。
在家里,妻子是一個看起來管著李善德的女人,在外面,妻子卻是一個十分信任李善德的賢妻良母。這兩個細節感滿滿,一個是當李善德因為接到荔枝轉移的任務時,焦慮的一夜未歸,妻子給予了“家法伺候”:“右手和反手扇耳光”,可見這個妻子的“霸道和嚴厲”。另一個是當這個轉移荔枝的任務遲遲沒有完成,她沒有看到李善德回到長安時,她又給予了李善德最大的信任和守候,她站在長安城外等待著,然后說:“他答應的事情,都能做到”。最后,當任務完成后,他尊重了李善德的想法,讓李善德去向右相討要一個說法,當討要失敗后,她也無怨無悔的跟著李善德流放到了嶺南,然后說:“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
這條感情線非常飽滿,把一個女人的持家能力、賢良淑德、和面對家庭變故時能撐起家庭的堅韌不拔的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后,還體現了對丈夫不離不棄、無論如何都追隨守候的深情厚誼。
這種夫妻情感,讓人感動。生活本沒有什么繁華,但柴米油鹽日常的互相守候,才是最好的感情。
03電影中的金句恰到好處
那么,除了電影情節,值得嗑的點當然還有電影里的金句了,我看了一下,基本上金句都是原著的金句,當然也有小部分改編,而這些,更是升華故事的主要地方,讓整個電影燃點就更高了起來。
我大概羅列一下主要的幾個,這幾個金句看完讓人非常感慨。
1.本地有句俗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談買賣怎么了,談買賣才能不傷感情。
3.在嶺南,能認識你們幾個朋友,值了。
4.流程那種東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5.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
6.為官之道就三句話: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
7.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看電影《長安的荔枝》的一些感悟,我看完,還是會有一種深深的共鳴和辛酸感,古代打工人的不易,和我們現在的人,其實沒有什么區別。
推薦大家去看哈,看完別忘了回來看原著,因為文字的細致和共鳴,會讓你印象更深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