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將相和》是京劇中的名回,取材自大家耳熟能詳的廉頗找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在戲里,廉頗和藺相如兩人消除芥蒂,一文一武輔國弼政,國家似乎正在往美好的方向發展。
可在現實里,他們二人的下場卻十分凄慘,趙國社稷更是搖搖欲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將相和的真實背景
負荊請罪這件事發生在戰國中期,彼時藺相如被趙惠文王重用,官至上卿,而廉頗則對此頗為不滿,不過這種矛盾并非個人恩怨那么簡單。
在戰國乃至任何一個封建時代,國家的最高層決策者可能只有寥寥幾人,可是每個人背后卻代表著不同的政治派系。
藺相如主張在秦國強大,趙國弱小的背景下,盡量不和秦國正面沖突,依靠外交手段維護趙國利益。
在“完璧歸趙”、“澠池會”之后,藺相如聲名鵲起,壓制了其他派系的聲音。
而老將廉頗代表的是傳統軍事貴族的利益,外交手段都是虛的,只有武力才能保衛國家。
這種政見上分歧幾乎是不可調和的,只是因為有強敵在外,二人不得不為國家大義而選擇和解。
可兩個派別的爭議只能暫時擱置,永遠無法徹底消除。
長平之戰后,一死一逃
長平之戰前夕,趙國朝堂上圍繞著是否與秦國開戰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藺相如雖然因為身體原因沒有主動發表意見,但是和他同個派系的官員還是認為趙國國力有限,不宜與虎狼之秦硬碰硬。
可以廉頗為首的鷹派則認為,秦國野心昭然若揭,遲早會吞并趙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他們相信趙國的軍事實力足以與秦軍一戰,特別是在地形復雜的長平地區,趙軍還占據著主場優勢。
趙孝成王最終選擇了和秦國開戰,任命廉頗為主帥。
到了長平戰場之后,廉頗變成“包工頭”,在戰場忙著修筑防御工事,說什么都不主動和秦軍作戰,打算憑借主場優勢拖垮秦國的大軍。
然而,趙國朝堂上的分歧再次顯現,一些急功近利的大臣認為廉頗過于保守,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他們在趙王面前大肆批評廉頗,稱其為"畏敵如虎",要求更換主將。
雖然事先藺相如不同意和秦國開戰,可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卻看得比誰都清楚,他拖著病軀極力勸諫趙王不要臨陣換將。
然而藺相如終究沒有勸住趙王,因為秦國的離間計此時開始發揮作用。
秦國散布謠言,說廉頗已經準備投降,只有換上年輕的趙括才能挽救戰局。
這些謠言恰好迎合了趙國朝堂上對廉頗的不滿情緒,最終導致了趙孝成王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廉頗被換下,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大兵團指揮作戰經驗的趙括。
而在這個時候,秦國同樣選擇臨陣換將,而他們換上的人是武安君白起。
即便是放眼中華五千年歷史,白起也是屬于最頂尖的那一批將領。
孫子兵法上說,十倍于敵人的兵力才能包圍,因為被包圍的敵人會想盡辦法突圍,攻擊兵力薄弱的地方。
可是白起僅僅用幾乎相同的兵力,就完成了對趙軍的合圍,古來只有白起一人可以做到。
被包圍四十多天后,趙括戰死,趙軍四十萬降卒被白起坑殺,趙國這一戰幾乎滅國。
藺相如在長平之戰后不久就病逝了,他曾經以三寸不爛之舌為趙國爭取了短暫的和平,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這場災難的發生。
不過幸運的是,當時秦國并沒有抓住機會一舉滅掉趙國,雖然元氣大傷但至少沒有亡國。
戰爭之后,千瘡百孔的趙國需要一位大臣總攬善后事宜,穩定國內局勢,藺相如死在了趙國最需要他的時候。
而廉頗雖然在長平之戰后活下來了,可結局卻比藺相如更加悲涼。
長平之戰的失敗雖然不能完全歸咎于他,但作為上一任主將,他還是承擔了巨大的責任。
更重要的是,趙孝成王死后,新任君主趙悼襄王打算讓人強行取代他的位置,廉頗大怒,自己逃到魏國去了,可冷靜下來之后依然想回趙國。
趙悼襄王之后還有派人來找他,可此時的廉頗已經年老體衰,雖然仍可以"一飯斗米",但"頃之三遺矢"的身體狀況讓趙國使者打消了迎回他的念頭。
最終,在晚年的郁郁寡歡不得志中,廉頗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結語
廉頗和藺相如雖然都有出色的才能,可在歷史的洪流中,他們也只是被動的參與者,無法真正改變歷史的走向,趙國也終究無法逃過滅亡的命運。
參考:
史記·七十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_古詩文網
長平之戰 - 中國國防報 - 中國軍網
長平之戰:同樣是換將,為何秦軍在白起指揮下戰力爆表,而趙括麾下趙軍卻不堪一擊?趙括指揮有無漏洞?趙軍問題究竟出在哪?_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