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未見異常”變成“晚期癌癥”的通行證,體檢報告從健康證明淪為廢紙一張
“2013年到2023年,我在愛康國賓體檢了10年,從來沒有被檢查出患癌風險。”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的聲音里充滿憤怒與絕望。
2024年,她被確診為“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且已轉移至腰椎,成為骨癌四期(晚期)。
在愛康國賓的體檢報告中,她的雙腎長期顯示“未見明顯異常”,僅在2023年標注“右腎鈣化灶”,但醫生仍解讀為“無需處理,屬正常現象”。
當她拿著這份“健康證明”質詢愛康國賓時,這家體檢巨頭卻在48小時內上演了從“配合調查”到“完全無責”的戲劇性反轉。
01 兩份聲明的自相矛盾
7月17日,愛康國賓首次回應稱對張曉玲的遭遇“深表同情”,承諾將邀請第三方權威機構及專家論證分析,并表示“如果出現愛康有責,絕不會逃避”。這份聲明還帶著些許溫度。
然而僅隔一天,愛康國賓態度突變。第二份聲明宣稱:醫療團隊已完成核查并聘請外部專家評估,確認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不存在瑕疵”,報告結論與實際情況“完全一致”,斷然宣布“愛康無責”。
更令公眾質疑的是,這份自證清白的聲明未公布任何第三方專家信息、檢測機構名稱或鑒定報告全文。當張曉玲要求公開專家資質時,愛康國賓僅表示“個人信息不方便提供”。
面對愛康的“無責”聲明,張曉玲發出七點靈魂拷問,直指體檢機構的核心責任:“體檢者不懂醫學,但公眾不是!腫瘤不會突然長到3.5厘米!”
弱智
她的憤怒穿透紙背——當十年信任換來晚期癌癥,機構卻在用專業術語筑起免責高墻。
02 漏檢之殤:1220條投訴的血淚故事
張曉玲的遭遇絕非孤例。在黑貓投訴平臺,涉及“愛康國賓”的總投訴量高達1220條,其中近三成直指“誤診漏診”。
江蘇常州的孫女士2024年6月18日在愛康國賓體檢顯示“雙腎未見明顯異常”,不到一個月后卻在上海復旦華山醫院確診“左腎集合管癌”晚期。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年2月,她已因癌癥離世。
安徽的李先生在愛康國賓體檢報告僅顯示“肺內結節”,數月后卻被安徽省胸科醫院確診為左肺雙原發惡性腫瘤。醫學專家對比CT片發現,2.7厘米的癌變病灶在體檢時已清晰可見。
武漢的姚先生帶岳父花費1559元在愛康國賓全面體檢,報告僅提示“牙齦紅腫、牙結石”。五個月后,老人在同濟醫院確診舌鱗狀細胞癌,手術花費超4萬元。
最令人揪心的是銀川案例:一位33歲女性連續兩年在愛康國賓體檢均未檢出宮頸癌,發現時已是晚期。最終子宮全切,法院判決愛康國賓賠償近15萬元——這已是目前公開判賠的最高金額。
03 行業潰敗,資本游戲下的醫療倫理失守
愛康國賓CEO張黎剛曾在2018年自曝行業黑幕:“有些同行抽了血不做檢查就扔了,直接出結果”,因為“真正得癌癥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今回看,曾經的“吹哨人”已成行業亂象的代言人。
愛康國賓在全國57城布局170余家體檢中心的高速擴張背后,是醫療質量的大幅縮水。2024年衛健委抽檢發現,部分民營體檢機構存在“技師代替醫師看片”現象,CT影像閱片時間平均僅4.2分鐘,遠低于公立醫院15分鐘的標準。
2023年11月,愛康國賓總部基地門診部因“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被罰款5萬元。寧波市場監管部門更在2023年查出愛康使用超期服役5200人次的血沉儀
當體檢變成流水線作業——醫生資質注水、設備維護打折、檢測時間壓縮,體檢機構用“專業團隊”“精準預防”的華麗包裝,將消費者的健康焦慮轉化為資本游戲的籌碼。
04 維權困境,法律空白中的生命代價
消費者在體檢漏診后維權,卻陷入法律與現實的夾縫。
若按醫療糾紛維權,需證明“損害與體檢行為直接相關”,這對普通患者構成巨大舉證障礙;若按消費行為維權,現有法律也無明確支持。
北京理道律師事務所主任王久成指出:2009年頒布的《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層級低、處罰輕,對漏診誤診的賠償標準缺乏量化依據。
愛康國賓面對投訴的應對策略高度一致:建議消費者“通過第三方機構鑒定”。然而鑒定流程復雜漫長、費用高昂。正如孫女士同事的控訴:“一個癌癥晚期看病的錢都不夠的人,有何精力?有何時間?有何費用來處理這事?”
在張曉玲案中,這種不對等更加凸顯——當患者拖著晚期癌癥的病體與資本巨頭周旋時,愛康國賓的法律顧問直到7月19日才姍姍來遲地聯系她,而此時公司早已通過兩份聲明完成“自查無責”的輿論定調
05 破局之道,當體檢回歸醫療本質
體檢亂象的解決方案,既需制度重拳也需公眾覺醒。
監管層面亟待升級“健康體檢國家質量安全標準”,強制體檢機構公開設備校準記錄、醫師資質及漏診率數據;建立醫療級質控體系,要求重大異常結果必須“雙醫師復核”;推動體檢誤診懲罰性賠償制度,改變目前最高15萬元的象征性處罰。
對消費者而言,選擇對的體檢項目比完成體檢流程更重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專家畢曉峰指出:普通體檢項目并非專門針對癌癥的防癌體檢。以肺癌為例,早期肺癌需通過胸部CT發現,而絕大多數體檢機構只做檢出率極低的胸部X線檢查。
張曉玲的悲劇部分源于此——她十年依賴的“癌胚抗原定量”血液檢測對腎癌篩查價值有限,而愛康國賓從未建議她做針對性腎臟超聲或CT檢查。
愛康國賓官網上“守護生命質量”的標語依然醒目,而1220條投訴中“結果不準確”已成為最高頻關鍵詞8。當技師代替醫師看片、當血液樣本可能被直接倒掉、當4.2分鐘決定一張CT報告的命運——體檢機構已在資本裹挾下背離醫療本質。
張律師的七問猶在耳邊:“既然設備、方法、醫生水平都不可控,我們體檢的意義何在?”
她的抗爭已不僅是個人維權。每個走進體檢中心的人都在等待答案——健康防線何時才能不再潰敗于利潤報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