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安徽合肥召開的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上,由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歸口的團體標準《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要求》(T/CMSA0056-2025)發布。該標準由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牽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深城交、國睿科技、中國鐵塔等低空經濟頭部單位共同參與研究制定,也是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首個總體要求類型的引導性標準。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標準項目負責人蔡銀寅對該標準做了解讀,他表示:“當前的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實際經驗,很難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考慮到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在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以率先形成一套相對規范的總體要求,作為指導性文件先行先試。”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蔡銀寅
據悉,該標準適用于低空經濟領域的氣象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涵蓋城市低空起降設施分類,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場景分類,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建設原則與設計準則、建設流程、軟硬件要求等內容,確保低空經濟氣象設備設施建設、多源數據融合、處理及應用的統一性和兼容性。
同時,《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要求》明確了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是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的場景與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場景相同。根據飛行器種類、用途、規模、時空特征、產業定位、下墊面情況等,可將需要實施低空經濟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的低空經濟場景分為八大類別,即包含低空飛行活動的通用機場、低空測試場、低空集散中心、城市低空起降設施、獨立管理的低空航線、低空臨時飛行區、低空試驗區、行政區低空全域。
蔡銀寅表示,該標準讓各城市在開展低空經濟發展規劃、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工程設計時有據可依,對低空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標準中涉及的“關鍵產品”,“軟硬件系統”等,有利于推動低空氣象監測設備、數據處理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明確硬件設備參數和軟件系統要求,也會加速上下游企業(如氣象設備制造商、數據服務商、低空運營企業)的協同合作,形成產供鏈體系。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陶野
編輯 姜樊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