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政績觀錯了,問題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懂裝懂、自以為是;拍胸脯、拍腦袋、拍屁股,這三種風氣,看似是個人問題,實則是作風跑偏、思路錯誤的集中體現(xiàn)。
中央明確,必須遏制這些不正之風。一個地方風氣出了問題,往往不是一個人出了問題,而是一種習慣性思維的蔓延、一種管理體系的松散,甚至是一整條責任鏈的失守。
01
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掩耳盜鈴的“假政績”
“表面看起來很美,實際一塌糊涂。”這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通病。
天天開會、年年發(fā)文,工作方案一頁接一頁,卻沒有人真正關(guān)心方案能不能落地、政策能不能執(zhí)行。材料寫得漂亮,數(shù)據(jù)也能“點石成金”,但實地一看,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比如,在一些地方,“美麗鄉(xiāng)村”項目搞得轟轟烈烈,硬化路面、修建景觀、種植綠化,樣樣都投入了大筆資金。
可群眾問:“路修完了,農(nóng)產(chǎn)品銷路呢?”沒人回答。干部忙著向上級交成績單,至于老百姓能不能真正受益,不在他們的考量范圍內(nèi)。
這類風氣的背后,是對政績觀的錯誤理解。上級要求有“亮點”,下級就只管“包裝”;上級要“出成績”,下級就搞“數(shù)字游戲”。
但這些掩耳盜鈴的“假政績”,最終會被識破。中央早已明確:考核干部要看“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而不是“做了多少表面文章”。
02
不懂裝懂、自以為是:盲目拍板的“自信病”
“我覺得可以。”“我看問題不大。”“按我說的做。”一些干部習慣用自己的“直覺”代替專業(yè)的研判,結(jié)果問題越積越多,最后釀成大錯。他們有的是外行領(lǐng)導內(nèi)行,有的是拍腦袋決策,甚至對基層的反饋充耳不聞。
比如,某地為了招商引資,拍板上了一個高能耗企業(yè),結(jié)果環(huán)保審批不過關(guān),項目被叫停,企業(yè)走了,地方的財政卻被拖垮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有些干部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和對專業(yè)意見的輕視,導致決策脫離實際。
中央三令五申,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但一些干部卻總愛“拍腦袋”。他們或許自信心爆棚,或許害怕麻煩,或許為了快速出成績,但最終的后果往往是項目爛尾、資金浪費、群眾失望。
03
拍胸脯、拍腦袋、拍屁股:隨意承諾與無責任感
“一拍胸脯:我來干;二拍腦袋:就這么定;三拍屁股:出了事,我不管。”這種戲謔的說法,卻真實刻畫了某些干部的行事風格。
有的干部,項目上馬時信誓旦旦,過程中問題百出,最后一走了之,把“爛攤子”留給后來人。有的領(lǐng)導面對群眾訴求,輕易許諾,事后卻沒有任何后續(xù)動作,群眾反復催促,最后失望離去。這種“甩手掌柜”式的干部,嚴重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更可怕的是,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下級干部為了迎合上級,也開始效仿這種行為。“領(lǐng)導說了算,錯了我不擔責”“任務交代了,落實不落實是下面的事”,看似輕松,實則是一種無責任感的逃避。
風氣不正,鏈條必然斷裂
這三種風氣不是孤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導致了實際問題被掩蓋;不懂裝懂、自以為是,讓問題在錯誤的決策中發(fā)酵;拍胸脯、拍腦袋、拍屁股,則讓問題徹底失控,最終無人負責。風氣出了問題,責任鏈條也隨之斷裂。
干部隊伍建設(shè),不僅要靠制度和規(guī)定,更要靠責任的落實。現(xiàn)在,中央對責任鏈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有人負責。決策的,要擔風險;執(zhí)行的,要抓落實;監(jiān)督的,要敢糾偏。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會倒查責任,直到全部厘清。
對干部來說,守責不是選擇,而是必須。風氣正,才能干成事;責任明,才能不出事。只有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懂裝懂、自以為是等風氣徹底遏制住,干部的政績觀才能真正回歸“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