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助感本質上是對自身情緒體驗的回避,而不是回應。
在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下,人類的情感體驗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過程。當我們面對內心的情緒波動時,尤其是那些令人不適的感受——如沮喪、失落、挫敗和羞恥時,我們的反應往往反映了內心的防御機制和情感需求。
有一種現象特別值得關注:某些人在面對這些情緒時,并不是以一種投入的方式去感受和處理,而是選擇了一種回避的策略——通過制造無助感來避免與這些情緒直接接觸。這種行為背后,隱藏著一種更為深層的心理機制,它與個體對分離的焦慮以及對聯結的渴望密切相關。
無助感:一種防御性的情感回避
我們經常遇到一類人,他們在面對情緒困境時,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方式:當他們感到沮喪、失落、挫敗或羞恥時,往往會通過表現出無助來尋求他人的關注和照顧。他們似乎在訴說:“我無法承受這些情緒,請你來承擔它們吧。”這種行為看似是一種對情感的回應,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對情緒體驗的防御性回避。無助感在這種情況下,并非真實的情感投入,而是一種間接的策略,用于避免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直接接觸。
無助感的本質是一種情感狀態,它可能源于個體對某些情境的無力感或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無助感并不是一種自發的情緒體驗,而是個體主動選擇的一種防御性策略。當一個人感到沮喪、失落、挫敗或羞恥時,這些情緒可能會引發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恐懼。為了避免直接面對這些情緒,個體可能會通過“表現無助”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并將情緒的責任投射到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