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列寧向蘇俄各地發出緊急電報:必須無條件向彼得格勒運糧食》一文中,我們已經講了蘇俄成立之時,所面臨的內憂外患。
列寧為了帶著蘇俄走出眼前的困境,振臂高呼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邊實施余糧征集,一邊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預。
在極其艱難的境地中,新生的蘇俄政權得以穩固,一舉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圍剿。
可是百廢待興之際,列寧依然眉頭緊鎖,因為普通民眾的生活并沒有因此好轉,反而陷入了更為嚴重的饑荒之中。
當時列寧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走向社會主義的捷徑,便在戰后繼續沿用這一政策,可是饑荒在無休止地蔓延,甚至引起了多地農民暴動。
1921年,蘇俄政府不得不武裝鎮壓暴動,負責此事的司令長官圖哈切爾夫斯基甚至下令對農民釋放毒氣彈。
列寧為此憂心忡忡,因為他在危機中看到了蘇俄政權覆滅的危機,但是糧食危機讓他根本無力阻止農民暴動。
1921年,蘇俄連續三年的饑荒已經造成了近500萬人死亡,面對這種情況,列寧只得改變拒絕國外援助的策略。
可是讓人們意外的是,在援助蘇聯這事上,美國卻做得格外賣力,那么這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
糧食短缺
在重重危機之下,列寧所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短時間內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最直接的后果最大限度凝聚了人力物力來對抗外部勢力的武裝干預。
不過這種政策并不能持久,因為在余糧收繳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場面,以至于使得農民最后連糊口的糧食都收繳了上去。
吃不上飯的時候,更別提有種莊稼的種子了,結果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民沒有糧食種地,土地產不出糧食,大家都跟著一起挨餓。
1921年,三千多萬蘇俄人都飽受著饑餓,伏爾加河兩岸顆粒無收,村莊里能吃的東西全部都沒有了。
從1918年開始,列寧并不提倡接受國外的援助,他認為蘇俄地大物博,度過糧食危機根本不成問題。
可是結果出乎了他的意料,而就在列寧改變主張準備接受西方國家援助時,美國第一個跳了出來,表示愿意全力接濟蘇俄。
要知道當初圍剿蘇俄政權時,美國喊叫最響,本著資本至上的美國,為何會突發善心?
糧食過剩
縱觀美國短暫的建國史,他們從來不知道善心是何物,而是總想著如何最大限度攫取利益,所以他們根本不會無緣無故援助蘇俄。
他們之所以這么做,自然是因為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看到了有利可圖。
當時美國糧食滯銷,農民只能眼睜睜看著糧食在糧倉里發霉,農場主們整日里請求當地政府幫助解決糧食問題。
一邊是糧食不夠吃,一邊是糧食多得發霉,當然,美國人可不會給蘇俄說自家糧食多,而是打著人道主義的旗幟開始對蘇俄進行糧食援助。
不過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既然美國人提供了糧食,那么就得按美國的條件來,列寧對此咬牙切齒,只能告誡國人,一定要警惕美國佬。
表演結束
1922年,蘇俄開始反抗美國的救濟條件,甚至還對原本肆無忌憚的美國救濟署進行了更多的限制。
主打一個雖然你給吃的,但我的嘴并不短,美國人一看蘇聯來了脾氣,那他們也不能示弱,在原本還算和諧的表面下,殺機已經四伏。
1923年,蘇俄突然宣布:結束與美國救濟署的合作,順帶限期讓美國人卷鋪蓋走人。
蘇俄率先撕破臉自然不是糧食充足了,而是列寧害怕美國人在蘇俄久了,自己的政權都會被推翻。
想想也是,資本主義國家送來了糧食和藥品,而自己本國的政府只能讓百姓受餓,任誰都會想入非非。
為了讓蘇俄民眾看清美國人的嘴臉,蘇俄政府指責美國援助的目的是為了刺探情報,干預社會主義的發展。
美國人當然不肯接受蘇俄的指責,于是便指責蘇俄忘恩負義,雙方你來我往,打起了嘴仗。
說起來,這場糧食博弈蘇聯沒有輸,美國也沒有贏,充其量是打了個平手,不過細細思索還是蘇俄人占了便宜,畢竟他們餓得扁扁的肚子吃上了面包。
參考資料:《蘇聯史叢書》、《蘇聯真相》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