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聯賽打到最后一場,楊瀚森提前收工,開拓者那邊直接表態“已經看到了想要的內容,這邊不少球迷還沒看夠,數據一亮出來,討論區就炸開了鍋,有人說楊瀚森這表現比當年約基奇夏聯還優,有人勸大家別太興奮,別急著捧人設神,馬健的視頻點評更是直給,說白了就是“能練好體能,首賽季不會比約基奇弱,聽著很提氣,但不少懂球人還是選擇了踩剎車,這里頭到底怎么回事
先擺數據,四場比賽場均10.8分5.3籃板3.8助攻2.3蓋帽,單看這賬面確實不賴,尤其和約基奇當年夏聯那8分6.2板1.4助1.4帽一對比,很容易讓人覺得“這孩子有戲,但比賽不是紙上談兵,夏季聯賽的節奏、對抗、陣容深度,和NBA常規賽完全不是一碼事,楊瀚森的數據漂亮,可細摳比賽內容會發現,他的優勢很突出,策應、球商、護框,確實打得聰明也敢打,但短板也暴露得挺明顯,體能、對抗、移動腳步這些硬指標,在面對頂級內線時還是有點吃虧
馬健說得直接,體能是硬傷,這不是吹毛求疵,NBA的賽程密度和強度,尤其背靠背連軸轉,對新秀的沖擊比咱們CBA大得多,15-16賽季約基奇場均21.7分鐘能拿10分7籃板2.4助攻,放眼歷史新秀都算不賴,楊瀚森要想復制甚至超越,得先保證有穩定上場時間,還要在高強度下保持輸出,這就看他能不能把心肺和對抗練出來,說到底,身體才是通行證,技術只是加分項
你說巧不巧,原本球迷還盼著楊瀚森和太陽10號秀馬盧阿奇正面剛一場,結果這場直接缺席,期待值被拉滿又落了空,這種反差其實挺正常,夏聯本來就是練兵場,球隊看人更看細節和潛力,楊瀚森的定位就是“可塑性強的藍領型內線,教練組重點考察的其實是他在體系下能不能融進去,能不能適應美式籃球的攻防轉換,場上小細節比如擋拆換防、弱側協防、快速回合的跟進,遠比一場得多少分更受關注,這也是為啥開拓者會提前讓他休息,核心內容已經交代清楚,沒必要冒風險
輿論這邊其實也挺有意思,不少球迷一邊拿楊瀚森和約基奇對比,一邊又自發喊著“別吹,這種心態其實很中國式,既怕錯失天才,又怕被外媒反噬,畢竟NBA歷史上太多夏聯爆種、常規賽隱身的前車之鑒,說句難聽點的,夏聯打瘋的最后能站穩腳跟的,不到兩成,大家都不想再經歷一次“大起大落,所以選擇理智觀望,不跟風捧殺
當然,不能否認楊瀚森的進步和亮點,四場比賽攻防兩端都能看到他在嘗試突破舒適區,尤其是策應能力,幾個高位分球和擋拆后的順下,確實有點歐洲中鋒的味道,護框端也不是純靠身高混飯吃,起跳、預判都有點門道,這部分很討教練喜歡,但也別忽視他在高強度對抗下的疲態,幾個回合后體能下滑明顯,攻防轉換的跟進速度就掉下來了,這要是放在常規賽,分分鐘被對手抓住打反擊
問題來了,楊瀚森要想在NBA立足,接下來怎么走,答案其實很明了,先別想一步登天,基礎體能得跟上,心肺、力量、靈活性都得補課,只有這樣才能撐住上場時間,保證每場都有穩定貢獻,至于技術層面,策應和護框已經有了雛形,接下來就得看能不能把這些優勢轉化成體系剛需,畢竟NBA不是一個人打球,能不能融進球隊、打出角色價值才是長久之計
回頭看,這一波輿論熱度,其實是對中國籃球的一種期待與投射,大家都盼著有新面孔能在NBA扎根、出彩,但也都明白現實有多殘酷,楊瀚森這幾場打出了希望,但距離成為“新約基奇還差不止一口氣,穩扎穩打、別急于求成,反而是最靠譜的路子,球迷愿意給時間,但也希望球隊別亂用,別一味擺爛壓榨天賦,更別一有風吹草動就一窩蜂吹上天,畢竟NBA舞臺從來不缺天才,更不缺被捧殺的例子
最后說一句,不管你是“吹還是“踩,都別忘了,楊瀚森才剛起步,夏聯只是序章,真正的考驗在后頭,能不能闖過適應期、站穩腳跟,比數據更重要,別著急下結論,耐心點,看他怎么一步一步走出來,才是對他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