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姜文 仿佛成了魯迅。
他的電影已經到了出現一個“的”字都要解讀這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的地步。
可他創作方式卻是找一段歷史,改編、縫合,與角色或情節一一對應,你是誰,你代表誰,一段歷史配一段劇情或一個角色,極其公式化。
所以說姜文只拍了三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也是符號公式但故事優秀,剩下的都是公式化的解構拼貼。
有人喜歡公式,有人討厭公式,注定了《你行你上》的兩極化,片中的姜文,蹩腳東北話太尬了,文本結構也是時好時壞。
前面太歡脫,金句大串燒,甲亢吼到底,高節奏快密度的輸出,中間太亢奮,每個人都扯著嗓子,瀏陽河,黃河大合唱將這種情緒推到天花板上頭。
后面太溫吞,美國求學冗長又聒噪,結尾打啞謎,所有隱喻和盤托出,讓觀眾去猜,節奏一會頂到最高,一會跌落谷底,觀影心情如坐過山車。
若是沖著故事去,票價便宜可以,太貴就沒必要了,若是從中國近代史看,你行你上 確實是《讓子彈飛》續集。
后者是革 命成功了,建國后怎么辦?前者給了答案,新中國命途多舛,百廢待興,動亂來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日出東方,冉冉升起。
姜文是一個見證者,見證朗朗(新中國)逐步崛起,各個角色對應不同國家和事件,了解近代史就能看懂,很直白。
其電影的三大特點政 治視角,自戀情節,割裂價值觀都在,但這確實不是《朗朗傳》。
難怪#朗朗 看完后說:“很難用言語形容,我和我爸我媽都是餃子皮兒,餡兒是姜文的故事”,所以《你行你上》能看的就是隱喻。
但一部電影如果靠細枝末節的萬字解析封神,還是好片嗎?
你有醋也得有餃子,光有醋沒餃子,這醋有存在的價值嗎?誰點菜只點一碟醋,醋就得有搭子才有存在的意義。
什么都得猜,一點樂子不給觀眾,看一部電影也太疲憊了。
大家對電影的定義就是黑澤明所說的通俗易懂+有趣,故事講不好,對大眾而言,說的再天花亂墜也無濟于事。
可現在網上有一批人,自以為看出了隱喻就開始譏諷沒看出和不喜歡的一些人。
一上來就扣一頂不懂欣賞的大帽子,看不了就去看國產爛片,你不配看該片,一部電影而已,整個優越感,鄙視鏈,有什么可高貴的。
電影是藝術也是商品,好就夸夸,不好就吐吐槽,很正常,觀影很私人,允許我喜歡和我不喜歡,哪有什么高低對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