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號傍晚,遼寧朝陽凌鳳大橋上的喊聲撕破了傍晚的平靜。100 多位穿紅馬甲的老人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前走,隊伍前頭橫著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雙方就這么卡在非機動車道上,誰也沒動。
這段被路人拍下來的視頻,三天內刷爆了朋友圈。有人罵老人 "為老不尊",也有人翻出暴走團群主的回應:"那車根本沒開警報,我們走的是人行道,憑啥要讓?"
這事真不能簡單地說誰對誰錯 ——100 位老人的堅持背后,藏著太多普通人的無奈。
紅馬甲隊伍遇上消防車:誰該給誰讓道?
凌鳳大橋旁邊的大凌河景區,是朝陽人晚飯后散步的好去處。每天傍晚六點半,"夕陽紅徒步隊" 的老人們就會在這里集合,穿統一的紅馬甲,跟著音響里的《運動員進行曲》走正步。
"我們走了五年,隊伍從十幾人擴到一百多,都是附近小區的老鄰居。"68 歲的群主趙大爺是退休教師,說話條理特別清楚,"每天走一個小時,既能鍛煉又能嘮嗑,比在家悶著強。"
出事那天,他們剛走到凌鳳大橋下的非機動車道,前面突然出現了兩輛消防車。"隊伍最前面的李大姐趕緊喊 ' 停',我跑到前頭一看,消防車沒開警燈,也沒鳴笛,司機正探著頭擺手。" 趙大爺回憶,當時他第一反應是 "這不是執行任務"。
按徒步隊的規矩,遇到車輛要統一向路邊靠,但那天的非機動車道有點窄,旁邊還有騎自行車的路人。"我怕一散開,后面的人沒反應過來,跟自行車撞上咋辦?" 趙大爺讓隊伍原地站著,自己去跟司機溝通:"我們走得快,再有一分鐘就過去,您稍等下。"
就是這一分鐘的等待,被路人拍下來發到了網上。視頻里看不到雙方溝通的畫面,只留下 "老人不讓消防車" 的直觀印象。評論區立刻炸開了鍋:"消防車就算不鳴笛也該讓啊"" 這么大歲數了,咋一點公德心沒有 "。
趙大爺看著這些評論直嘆氣:"要是真去救火,別說等一分鐘,我們立馬散開!可那車就是正常開,連個警示燈都沒亮,我總不能拿一百多人的安全賭吧?"
法律說 "可以不讓",可為啥大家還是生氣?
網友吵得最兇的時候,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的付建律師出來說了句公道話:"從法律上講,暴走團沒做錯。"
他翻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53 條:"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執行緊急任務時,才享有優先通行權。" 也就是說,必須開著警燈、鳴著笛,才能要求別人讓道。要是像這次這樣的備勤車輛,和普通私家車沒區別,得遵守 "車讓人" 的規矩。
可法律說得再明白,很多人還是覺得 "心里不舒服"。在醫院工作的小吳就留言:"我見過太多因為耽誤幾分鐘錯過搶救時間的,就算不是執行任務,讓一讓又能怎么樣?"
這種矛盾,其實是 "法律底線" 和 "道德期待" 的碰撞。
除了吵架,我們更該看看 "路不夠用" 的真相
其實這不是暴走團第一次被罵。前幾年青島的暴走團占機動車道健身,被私家車撞致 1 死 2 傷;武漢的廣場舞隊在隧道口跳舞,逼得司機逆行;就連朝陽這個徒步隊,之前也因為占滿非機動車道,被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投訴過。
可老人們也委屈:"我們也不想占路,可實在沒地方去啊。"
趙大爺說,他們最初在小區廣場活動,后來廣場被改成停車場;社區協調過公園空地,可晚上九點就關門,趕不上他們的活動時間;想去體育中心,坐公交得倒兩趟車,"我們這歲數,折騰不起"。
大凌河景區的非機動車道,是他們能找到的最合適的地方 —— 晚上沒大車,路燈亮,離小區還近。"我們特意選了七點到八點這個點,避開下班高峰,就怕擋著別人。" 趙大爺給隊伍定了規矩:靠右邊走,留出半米寬的通道,遇到救護車消防車鳴笛,立馬解散到路邊。
可通道經常被共享單車占了。"有時候得先挪開三四輛單車,才能給路人讓地方。" 隊員李大姐說,他們早就習慣了 "見縫插針" 地活動。
這背后是個更扎心的現實:根據中國老齡協會的數據,2024 年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超過 2.9 億,可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 2.62 平方米,專門給老年人用的活動空間更少。"不是老人非要搶路,是能活動的地方太少了。" 社區工作人員王女士坦言,她協調過好多次類似的糾紛,每次都只能勸雙方 "互相體諒"。
真正的解決辦法,藏在 "各退一步" 里
這次事件后,朝陽消防部門主動聯系了徒步隊。"他們給我們講了怎么分辨執行任務的車輛 —— 警燈亮著的肯定要讓,就算沒鳴笛,只要是紅色警燈,就是有緊急情況。" 趙大爺把這些知識做成了小卡片,發給每個隊員。
消防部門也改了規矩:備勤車輛經過景區這段路時,提前減速,遇到行人就開一下示廓燈,"不用鳴笛,也能讓大家知道是特殊車輛"。
景區管理處更實在,在非機動車道畫了條黃色分隔線:"左邊給自行車,右邊給步行的,暴走團走最右邊,這樣就互不打擾了。"
這些改變看著小,卻解開了之前的死結。就像趙大爺說的:"我們不是不講理,就是怕稀里糊涂出事。現在知道該咋分辨,該咋讓,心里就有底了。"
其實類似的嘗試在全國都有。西安的社區給暴走團配了反光背心,讓他們在路邊活動時更醒目;成都的公園特意留了塊空地,晚上十點才關門,專門給老年人跳廣場舞;杭州的交警部門和徒步隊約定了 "手勢暗號"—— 遇到需要讓道的情況,交警比個手勢,領隊就知道該咋做。
這些辦法的核心,不是逼著誰讓誰,而是給大家一個 "怎么讓" 的明白賬。
別讓 "讓路" 變成對立,我們需要的是互相看見
有個細節特別讓人感慨:事件發酵后,有記者去采訪徒步隊,正好遇上一輛開著警燈的救護車從旁邊經過。趙大爺喊了聲 "靠邊",一百多人幾秒鐘就散到了路邊,有人還幫著指揮自行車停下。
"你看,真有事的時候,誰都知道該咋做。" 趙大爺說,"就怕那種不清不楚的情況,你覺得該讓,我覺得該等,矛盾就來了。"
這世上的很多爭吵,都不是因為誰壞,而是因為大家站的位置不一樣。老年人怕被車撞,司機怕耽誤事,路人怕耽誤救人 —— 每個人的擔心都有道理,可要是只盯著自己的道理,就容易忘了別人的難處。
大凌河景區的傍晚,現在還是能看到那支紅馬甲隊伍。他們走在畫好的黃色線內,遇到車輛會主動往邊上靠一點;消防車經過時,會提前減速打個燈。沒人再拍視頻吐槽,偶爾有路人經過,還會跟領隊趙大爺聊兩句:"今天走得挺齊啊!"
這大概就是最好的結局 —— 不用誰讓著誰,而是互相看見,各有各的空間,各守各的方便。畢竟路是大家的,舒服了別人,自己才能真舒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