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大清朝就發現關起門來好好過日子的想法破滅了。
先是江南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然后華北、江淮地區又爆發了捻軍起義。
沒辦法,只能分兵平亂。日子雖然大不如前,但縫縫補補,總還得過下去不是。
好不容易平定了太平天國,新疆豪強又站出來搞事了。
這次反清運動和以前可不同,以前是自家人亂斗,這一回連英國、沙俄、奧斯曼帝國以及中亞的浩罕國都摻和進來了。
事情就大條了,眼看著新疆就要不保,朝廷再次抱緊了“擎天白玉柱”左宗棠的大腿。
左宗棠奉旨“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雖然有過心理準備,但他真正參與進來之后,才發現新疆這個爛攤子比想象中還要爛。
左宗棠石雕塑像
海防塞防之爭
時間撥回到同治三年(1864),彼時太平天國起義剛剛平定,清政府急需一段時間休養生息。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新疆地區又爆發了反清運動。
叛賊伯克司迪爾在和清軍對峙過程中,不想坐以待斃,于是向中亞地區的浩罕汗國請求援助。
(浩罕汗國由烏茲別克人建立,興盛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是當時中亞最強大的勢力之一,后滅亡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
新疆的動亂引起浩罕國軍閥阿古柏的注意,阿古柏有著“中亞屠夫”的稱號,殘暴不仁,一直有對外擴張的心思。
1865年,阿古柏借著護送新疆分裂分子后裔的機會,帶兵入侵新疆喀什。
新疆駐扎的清軍猝不及防之下,連連戰敗。阿古柏勢如破竹,攻城掠地,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僅僅2年,阿古柏就建立了名為“哲德沙爾汗國”的非法政權,成為清廷西北的心腹大患。
清廷表現出的孱弱,讓英國,沙俄以及奧斯曼帝國蠢蠢欲動,紛紛把勢力滲透進新疆。
先是英國,在1868年,派遣使者帶著維多利亞女王的親筆信拜訪阿古柏,承認阿古柏政權為合法政權。
接著是沙俄,在1871年趁火打劫,強行占領了伊犁地區。并在1872年,公然和阿古柏簽訂了“俄阿條約”。
獲得英國和沙俄支持的阿古柏氣勢更盛,組建了一支六萬人的武裝部落,要和清軍頑抗到底。
阿古柏麾下士兵合影
而此時,北京的朝廷里卻正進行著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不是該怎么打?而是要不要打?
時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認為,歷經兩次鴉片戰爭,清朝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兼顧海防和塞防,因此建議放棄西北的新疆,集中全部力量提防海上侵略。
這個建議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贊同和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清廷一時間猶豫不決,于是通過一封密旨詢問左宗棠的意見。
左宗棠收到密旨后,立即想起了一位摯友,林則徐。
1850年,林則徐在云貴總督任上患上重病,上書請求卸任調養。
在回鄉路上,林則徐特意繞道,停留在岳麓山下,見了左宗棠一面,暢談至深夜。
分別時,林則徐對左宗棠說出了擔憂:“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同年,林則徐病逝在潮州。
二十多年后,林則徐的話應驗了。俄羅斯趁阿古柏動亂入侵,對中國邊疆產生巨大威脅。
林則徐畫像
想到這些,左宗棠心中已有定論。
4月12日,他上書《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剿撫糧運情形折》,言明如果任由沙俄和阿古柏在新疆坐穩,日后必成大患,到時不僅要花費更多的錢糧鞏固邊防,北京的安危也可能受到威脅。
最后,清廷采納了左宗棠的意見,決定收復新疆。
三板斧
清廷在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出關平叛之前,其實還先后任命了兩位欽差大臣。
第一位是烏魯木齊提督成祿。但成祿才能平庸,膽小如鼠,行軍到甘肅高臺之后就止步不前。
對外軟弱,對內他卻重拳出擊,以征集糧餉為理由,大肆搜刮錢糧,甚至縱容士兵殺良冒功,引得天怒人怨。
事情敗露之后,清廷立即罷免成祿,改任烏魯木齊都統景廉為欽差。
景廉不是成祿那樣的酒囊飯袋,對行軍打仗頗為精熟。受命之后,制定一套嚴密的作戰計劃,準備三路大軍齊發一舉剿滅賊寇。
然而計劃是美好的,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由于景廉資歷淺,威望不足,軍令落實耽誤了很多時間,最終被彈劾拖延不進,罷免了欽差之位。
前兩人的失敗讓左宗棠明白,想要順利收復新疆,必須要把軍政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上,否則只會像景廉那樣寸步難行。
當時的新疆,很多滿洲官員把持著關鍵位置,而他們根本沒把左宗棠這個漢人官員放在眼里。
這些滿人官員通過直接上奏中央朝廷的特權,對左宗棠的命令處處抵制,陽奉陰違。
左宗棠知道必須要“快刀斬亂麻”,他利用朝廷對自己的絕對信任,上書彈劾成祿、景廉和幫辦糧餉的袁保恒等滿洲官員。
此時景廉、成祿剛剛成為敗軍之將,清廷又仰賴左宗棠,兩相對比之下,清廷自然選擇站在左宗棠這邊。
這些滿洲官員被罷免或調任之后,左宗棠迅速立即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劉典出任幫辦陜甘軍務,任命得力部將劉錦棠出任總理營務,任命譚鐘麟為陜西巡撫。
大刀闊斧之下,左宗棠完成了收復新疆的第一步,把軍、政、糧餉的一切關鍵權力收歸到自己麾下,徹底消除了權力上的掣肘。
地方權力到手之后,左宗棠還有一層擔憂,那就是來自朝廷的壓力。
新疆地區的動亂不僅僅來源于回民叛亂和阿古柏,還有沙俄和英國人在后面支持。
在平亂過程中,沙俄和英國一定會向朝廷施壓,如果朝廷做出妥協,必然干擾收復新疆的大計。
果不其然,聽聞左宗棠帶兵西征,英國在《申報》上大肆散布謠言,稱左宗棠在關外遭遇慘敗,引得沙俄蠢蠢欲動,想要染指甘肅。
左宗棠聽說之后卻大為喜悅,立即上書澄清謠言,講述英俄狼子野心,話鋒一轉,說為了穩定西征大計,請求清廷把西征中的外交事務交給自己處置。
清廷自無不允,下旨西征中一切外交事務,“先行知照左宗棠,酌度情形,由該大臣主持辦理”。
至此,來自內外部的干擾因素全都被清除。
而做完這些之后,左宗棠依然沒有正式進兵,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有一樁事情需要解決。
左宗棠湘陰故居
糧餉問題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左宗棠用兵之前需要解決的第二件事就是糧餉問題。
左宗棠做過統計,此次西征的總兵力一共有130多營,每一年需要耗費實餉600多萬兩白銀。
而這還不是全部。由于新疆地處偏遠,無力負擔糧餉,因此需要從關內轉運,路上的花費和損耗就高達200多萬兩白銀。
合計來看,每年所需的白銀接近1000萬兩。
按常理來說,這些是朝廷考慮的事情。然而朝廷雖安排了各省籌集糧餉,各省卻不能按時支付。
如此一來,左宗棠只能自己解決糧餉問題,而他想出的辦法很簡單,借錢。朝廷都沒有錢,又該找誰借錢呢?左宗棠選擇了找洋人借錢。
找洋人借錢這種事在左宗棠這里是有先例的。早在1867年,左宗棠鎮壓西北捻軍之后,為了盡快恢復西北地區的秩序,就曾分兩次向洋人借款220萬兩白銀。
打定主意之后,左宗棠立即上奏《餉源涸竭擬續借大批洋款權濟急需折》,請求朝廷批準自己借洋款1000萬兩,作為西征大軍啟動的資金。
但這份奏請卻遭到了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的反對,反對理由也很簡單,借款數額巨大,難以償還利息。
經過左宗棠再三爭取,朝廷選擇了折中,允許他借洋款500萬兩,其余部分由戶部和各省來承擔。
可左宗棠明白,等戶部和各省的協餉到位,不知道要猴年馬月。
權衡之后,左宗棠找上了“紅頂商人”胡雪巖。
胡雪巖畫像
胡雪巖的經歷非常傳奇,他本是個身份低微的錢莊伙計,一步步打拼成了身家千萬的豪商。而且在國內外結交廣泛,手眼通天。
左宗棠和胡雪巖商議之后,成立了名為乾泰公司的股份制銀行,并向國內外開放融資,不僅從華商方面籌集資金,連英國匯豐銀行也入了股。
之后左宗棠以朝廷的名義向乾泰公司借款,以較高的利息為代價獲取了大量可支用的白銀。
光有白銀還不夠,還要把白銀換成糧食。考慮到從關內轉運糧食困難,耗費嚴重,左宗棠認為就近解決更合理。
他從相對較近的內蒙古、綏化地區采買糧食,同時想方設法從國外采購糧食。
1875年5月,占領伊犁的沙俄和阿古柏集團產生了摩擦,當時沙俄總參謀部的軍官索斯洛夫斯基到蘭州打探軍情。
左宗棠趁機與索斯洛夫斯基會晤,巧妙利用其與阿古柏的矛盾,提出要向沙俄采購糧食。
而沙俄為了掌握清軍的軍事動向,答應下來,雙方談下了500萬斤糧食的生意。
除了糧食之外,左宗棠還對清軍的武器裝備進行了升級。
西洋連發步槍
在對比之后,左宗棠認為德國的軍械質量要高于英法,于是托胡雪巖通過洋行進行采購。
1875年,左宗棠給胡雪巖寫信說:“由滬所解來復槍尚存萬余只”。可見左宗棠西征軍的軍械供應已經十分充足。
不僅如此,左宗棠還專門建立了一支炮兵部隊。槍炮武裝之下,西征軍已經具備不下于歐洲強國軍隊的戰斗力。
克虜伯后膛裝彈洋炮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左宗棠一聲令下,大軍開拔。隨大軍一起開拔的,還有一口棺材。
其實,早在左宗棠收到清廷的諭旨后不久,為了表明自己收復新疆的決心,他就特意提前準備了一副棺材。
意思很明白,這一次如果不能收復新疆,他就沒打算活著回來。
戰爭智慧
1876年4月,距離左宗棠授命成為欽差大臣,已經將近一年的時間。期間,左宗棠在解決權力、糧餉、軍械一系列問題的同時,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地圖。
此時的新疆局勢非常復雜,除了盤踞著阿古柏的勢力,還分布著當地的回民反抗力量,此外沙俄占據著伊犁地區。而在阿古柏的背后還有英國人的影子。
想要在這些盤根錯雜的勢力中,制定一套妥善的戰略計劃,難度不小。經過長時間的推演和謀劃之后,左宗棠確定了最終戰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
左宗棠收復新疆示意圖
4月26日,左宗棠命湘軍統領劉錦棠率軍從星星峽西進,正式打響了收復新疆的第一戰。
阿古柏得知清軍進軍的消息后,急忙布置了古牧地到烏魯木齊、吐魯番到托克遜、達坂城到勝金口的三道防線。
在軍械裝備方面的差距被拉平之后,阿古柏的失敗已經注定。因為左宗棠的軍事謀略是他難以企及的。
8月10日,劉錦棠遵從左宗棠的命令,趁夜攻擊黃田,圍住古牧地。借助大炮的火力覆蓋,攻入城中。之后迅速調頭奔襲,一舉拿下兵力空虛的烏魯木齊。
10月4日,休整之后的劉錦棠率軍和伊犁將軍金順匯合,圍攻納斯城。在連番炮火之下,守將韓刑膿中炮身死。一個月之后,守軍堅持不住,出城投降。
到此為止,除了沙俄占領的伊犁,清軍收復了新疆北部所有土地。
清軍的兇猛攻勢打得阿古柏膽戰心驚,也讓英國焦急起來。一旦阿古柏失敗,英國染指新疆的野心也將難以實現。
于是英印政府派遣公使趕往喀什,為阿古柏提供支持。獲知消息后,當即有清廷官員認為可以適當妥協,不必徹底消滅阿古柏集團。
而左宗棠此時卻異常霸道,上書說:兵不可停,地不可棄。
他之所以對英國這么強硬,當然不是盲目剛強。
左宗棠行軍
此時沙俄正在和奧斯曼打仗,無暇顧及新疆。英國暫時沒法聯合沙俄,孤立無援,加上鞭長莫及,清廷根本不需妥協。
在沙俄和奧斯曼爆發戰爭時,伊犁將軍金順曾向左宗棠獻策,趁沙俄兵力空虛,襲取伊犁,徹底收回北疆。
左宗棠思索之后,否決了這個策略,他解釋說:“我軍收復北疆,立足未穩。冬日嚴寒,不可造次用兵。”
而且,沙俄對清軍西征一直保持觀望態度,如果襲擊伊犁,必然引來沙俄的反擊,清軍將同時對抗沙俄、英國和阿古柏三方勢力,陷入困局。
穩住沙俄,全力對抗英國扶持的阿古柏,才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1878年4月,經過一個冬天休整的清軍再次發起了對阿古柏集團的猛攻。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擊潰了阿古柏費心布置的三道防線。
五月下旬,阿古柏在逃亡的路上“服毒自殺”。
在這個關頭,左宗棠又一次穩了下來,按兵不動,任由阿古柏殘余勢力相互內耗。
參考曹操打敗袁紹以后,卻不對袁紹之子斬盡殺絕的操作。
度過酷暑,到了9月,見大勢已定,左宗棠立刻命令劉錦棠、張曜率軍掃除余孽。至12月,盤踞在新疆十余年的阿古柏集團徹底被消滅。
從左宗棠被授命為欽差大臣算起,前后共歷時3年零七個月,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外,新疆領土全部收復。
尾聲
白首臨邊,不易初志,功成名立,與日月爭光矣。
這是晚清名士朱孔璋對左宗棠西征收復新疆的評價,這是從國家、民族層面給出的評價。
而從個人角度講,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充分展現了什么叫“經達權變”。
在治軍上,左宗棠的風格與“晚清三杰”中的曾國藩,大為不同。
曾國藩用兵最“正”,講究以勢壓人,往往是預先制定計劃,按部就班的實施,偏好打硬仗、打呆仗,而且對西洋火器并不重視,認為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而左宗棠則深諳變通之道,講究奇正相合,既講究精兵強將,又兼顧火器之重,臨機而變,“視天下事若無不可為”。
左宗棠的變通不僅體現在治軍方面,為了達成目的,他從不介意使用一些常規之外的小手段。
為了獲得充足的餉銀,他可以和胡雪巖籌劃成立公司,并從洋人處借錢。為了籌備軍糧,他能夠和之前有過沖突的沙俄坐下談生意。
他能夠成就偉業和他擅長的變通之道不無關系,而這也正是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品質。
只有不斷變通,才能更好的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當然,學會變通也并不意味著拋棄底線,因為一個放棄底線的人,勢必走不了多遠。
文 | 不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