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暖瞬間】
光明日報記者 楊雪丹 徐譚
雨季到了,雖值盛夏,但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氣溫卻一直保持在宜人的20攝氏度左右。
上午9點多,海拔2000多米的山間,云霧尚未散盡,木江坪保護站站長施小剛和巡護員們開始了這個月的第五次巡護。
新生的竹子。光明日報記者 楊雪丹攝/光明圖片
“快看!竹筍!”施小剛蹲下身子,撥開雜草,扭頭朝同伴喊,聲音里滿是驚喜。
就在一個多月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的地帶。“中國綠化基金會在這里搞起了大熊貓退化棲息地修復項目,我們保護區一共種了3萬多叢篌竹和拐棍竹呢。”巡護員明猛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向記者解釋,“這兩類竹子都是臥龍土生土長的竹種,也是大熊貓食譜上的家常菜。竹子活了,大熊貓的‘口糧’會更多!”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際上公認的“熊貓之鄉”。2016年至2018年,施小剛和同事們通過收集大熊貓糞便進行DNA鑒定:“初步估算,保護區內至少有149只野生大熊貓!”
記者望向對面山坡,竹林間是因地質災害退化的次生林。施小剛說,保護團隊這幾年做的,就是補全“生態拼圖”:以海拔2200米為基準點,劃分出多個作業單元,依據不同地塊的自然條件和恢復能力,設計合適的造林方案。
“這次修復的棲息地總面積有400多畝,后續會一步步擴大范圍,最終將零散的造林地塊集中連成片。”施小剛說,通過竹林把碎片化的棲息地“補綴”起來,就可以讓包括大熊貓在內的野生動物們走得更遠,基因得到更好的交流。“這樣一來,整座山會更有活力!”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0日 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