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年代--最終版本“八·八艦隊”計劃出臺背景
1918年是決定德意志第二帝國命運的一年。就在這一年,日本國會批準了將原有的“八·四艦隊”計劃擴充為“八·六艦隊”計劃的決議,即再建造兩艘戰列巡洋艦,不過是否要新設計更強大的戰艦還有待商議。也就在這一年,另一件永載史冊的歷史事件發生了--同盟國投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歷時四年的流血和犧牲之后于1918年以協約國方面的全面勝利而告終。但這并不意味這結束。
幾個主要戰勝國的國民尚未從勝利的余韻中恢復過來,就驚訝的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被卷進了一個更龐大的軍備競賽,而這個競賽將有可能耗盡國家的最后一滴血汗……1918年12月13日,當“喬治·華盛頓”號郵輪載著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嚴密護衛下駛抵法國布勒斯特港,一場新的競爭就似乎已經被拉開了序幕。
英國皇家海軍最好的軍艦就是伊莉莎白女王級和皇家君主級安裝15英寸巨炮的戰列艦,它們一直被使用到二戰結束
美國憑借著強大的工業實力以及優越的地理環境最終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正贏家,從英法等老牌強國的債務國翻身成為了這些國家的債權國。同時美國在戰爭最關鍵時刻加入協約國參戰的舉動也使得美國成為了勝利者之一,出席戰利品分配與及對失敗者進行處置的巴黎和會。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之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同威爾遜的一番對話.勞合·喬治說:“大不列顛將以它的全部才智保持一支優于美國或任何其他強國的海軍。"但是他明白無誤地得到了威爾遜總統的回答:“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都不會屈服于大不列顛完全控制海洋的野心,就像不會屈服于德國控制陸地的野心一樣。英國越快承認這一事實,對它就越好”。美國真正的強大了起來,它需要開始向世界擴張自己的勢力了。
美國人并非是空穴來風,就在他們談論這個不怎么令英國人愉快的話題時,美國海軍的《1916年造艦計劃》已經被啟動,而且緊隨其后的《1919年造船法案》也已經進入到了審批階段。反觀英國,盡管它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尚有近40艘第一線主力艦只而且還不斷有新艦建成服役,而美國當時僅完成16艘戰列艦。但是隨著幾乎耗盡了“日不落帝國”最后實力的大戰結束,英國現在的財政狀況已經不允許它再保持如此規模的艦隊了,這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狠下心來將那些在戰爭期間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戰艦送上船臺拆毀。
到了1921年時已經有超過30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被解體處分,英國人只留下了最好的一些艦。不過美國人的壓力也嚴重的觸動并妨礙到了英國人幾百年以來養成的“完全控制海洋”的習慣和尊嚴。當時依舊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如此說道:“世界上任何事情、任何你能想到或向往的或者其他人可能告訴你的事情、無論多么貌似有理的論點、無論多么誘人的呼吁,都不能使我們放棄我國生命賴以維持的海上優勢。顯然,對英國來說,新的一輪造艦計劃將伴隨著對舊有(恩怨)的處分一同展開。”
對于英國和美國之間爭奪原本屬于自己的世界第一海軍強國地位的較量不妨稱為一種意氣行為,而對于太平洋對面的日本,這場競賽直接涉及到巨大的政治以及軍事利益。
日本借著一戰的東風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東贏家,隨著歐洲列強對該地區控制的放松,日本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急速擴張,同時也包含了經濟以及政治上的擴張,可以說,對馬海戰奠定了日本作為世界強國崛起的開始,那么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一系列擴張就成為了它正式崛起的標志。對于美國來說,當然不希望太平洋的對面出現一個新的強大對手,它開始著手實施抑制日本進一步崛起和發展的步驟。
1920年,美國人戰后勢力擴張和發展的第一步計劃開始實施-建造4艘裝備有8門16英寸主炮、能制衡日本的長門級的新式戰列艦--科羅拉多級,這級戰列艦堅持美國海軍過去一貫的造艦原則-重視火力、防護,不惜以犧牲航速為代價。緊接其后的則是建造6艘各裝有12門16英寸主炮的超級戰列艦和6艘各裝8門16英寸主炮航速高達33節(修訂前計劃裝10門14英寸主炮,航速34節)的超級戰列巡洋艦。
“海軍假日”期間美國人民的寵兒一科羅拉多袋戰列艦,重火力、完善的防護和烏龜一般的速度
其實這一切都是美國人早就計劃好的,其構思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就曾將他們還在設計的艦隊定義為“要在太平洋具有壓倒性的海上優勢,而在大西洋則具有對所有潛在敵人的防御優勢”。由于在一戰結束后美國人阻止日本獲得原德國殖民地(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里亞納、加羅林群島)的失敗,使得美國人希望盡快完成“兩洋艦隊”的宏偉構想,美國方面決心以壓倒性的強大軍力來遏止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擴張。
美國海軍的擴張也并不僅以上述兩級戰艦為止,更快更新的超級戰列艦尚在設計之中,而海軍的預算也從1914年的1.36億美元速膨脹到1921年時期的4.33億,增長幅度之快前所未有。
因為以往一系列勝利而開始飄飄然的日本人當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加之美國人在《凡爾賽和約》締約期間對日本企圖長期獨霸中國山東的阻撓,導致無數憤憤不平的日本年輕人逐漸被政府的宣傳以及野心勃勃的軍部所煽動,再加上美國西部地區從20世紀第二個十年里開始流行起來的歧視日本移民的趨勢,更使得自大異常的日本人感到難以容忍。兩句后來惡名昭彰的口號“鬼畜英美”和“尊皇攘夷”流行了起來并成為了日本“年輕一代軍國主義份子”(用現代的話來說也可以被稱為“憤青”)的口頭禪。
但是日本人絕不是光喊不干的民族,東方人特有的“好面子”特點以及勃勃野心使他們甚至不惜以1/3的國家預算去建立一支超級艦隊,要不了多久一個“恍若夢幻”的艦隊計劃就要出現了。
夢幻之“八·八艦隊”
在20世紀20年中期,日本國會通過了第三個“八·八艦隊”方案,撥款2.45億美元,這幾乎占到了日本當時年度預算的三分之一,但是日本似乎決心已定,冒哪怕耗盡國家財力的危險都要去完成這個全新的“八·八艦隊”計劃。新計劃的主體依舊是建造八艘高速戰列艦以及八艘戰列巡洋艦,但是在對于建造軍艦的性能要求上卻遠遠超過了以往那兩個計劃。而在三年前開工的長門級戰列艦同這些后續艦比較起來,都將是小巫見大巫。
長門級之后,日本將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39900噸的加賀級戰列艦,船體設計上加賀級可以被視為是長門級的放大。擁有同長門級一致的航速,但艉部要多出一座雙聯裝炮塔,所以火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艉部三座炮塔呈品字型布置,火力發揮有所影響)。不過對于戰斗力提升最顯著的因素還是在指揮塔上方安裝了新型的回旋式指揮儀(1912年從英國引進的斯格特式指揮儀的仿制修改版)。
停泊在瀨戶內海的日本聯合艦隊,遠處的“長門”號戰列艦顯得異常高大威猛
加賀級的裝甲設計上也一改日本以往秉承英國的傳統,垂直裝甲被分成了兩層安裝,舷側要害部位直接安裝的是10到11英寸的裝甲板,在艦體內的輪機艙前另安裝有3英寸厚的垂直裝甲;艦艏和艦艉被3.5英寸(89毫米)的垂直裝甲所包裹。在加賀級的設計上,日本海軍開始重視起水平方向的防護,要害部位有兩層水平裝甲總厚度達到120毫米,在個別致命部位上更是厚達160毫米。加賀級在艦體兩舷舯部設有鼓出的防魚雷隔艙,而且垂直裝甲帶水線下部分一直延伸到艦體底部,這一部分的裝甲厚度大約3英寸,就魚雷防護措施來說在同期戰艦中也是屬于一流水準。
同長門級一樣的是,加賀級依舊沿用煤、重油混燒方式裝有Kanpon式鍋爐12臺、四臺布朗·寇蒂斯式蒸汽渦輪,總輸出功率為91000馬力,所以加賀級戰列艦也能達到同長門級一樣的的26.5節航速。
加賀級建造方案在日本國會對1918-1919年度預算的討論上并不很困難地通過。1920年7月19日,“加賀”號在神戶的川崎造船廠開始艦體建造,而加賀級的二號艦“土佐”號其實早在年初的2月16日就開始鋪設龍骨。而同被劃為1918-1919年預算案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也緊隨其后開始建造。
改建為航空母艦的“加賀”號艦體,頂替因為地震報廢的“天城”號
天城級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加賀級的戰列巡洋艦版本,航速由于被安裝了更多的鍋爐而大為提高,最高航速為30節。火力上,天城級同先前開工的加賀級戰列艦是完全相同的,同為五座雙聯裝“40公分”炮塔。兩型戰列艦的區別在于裝甲設計,天城級在裝甲防護上要明顯弱于加賀級,不僅沒有后者所擁有的主裝甲帶后直接鋪設在輪機艙壁上的3英寸裝甲而且水平裝甲的最大厚度也僅為4英寸,炮座、炮塔上的防護也比之后者要弱許多。更重要的是在最大厚度裝甲帶的覆蓋面積和裝甲總質量上,天城級也明顯遜于加賀級,不過日本海軍對天城級的定位本來就是戰列巡洋艦,所以這些忽視生存能力的設計也并沒有招致太大的非議。
1920年12月6日,天城級的首艦“天城”號和二號艦“赤城”號同時在橫須賀造船廠和吳港海軍工廠鋪設龍骨;但是三號艦“愛宕”號以及四號艦“高雄”號則拖到次年11月底和12月初才開工建造。
在第一階段的八艘全部開工后,第二階段的計劃緊隨其后展開。作為加賀級的后續艦,海軍拿出了紀伊級方案作為“八八艦隊”計劃中8艘戰列艦的剩余4艘戰列艦的藍圖。
比之加賀級,紀伊級方案在外型上最大不同是艦型由平甲板型變更為長艏樓型,因此加賀級原本艉部呈品字布置、夾在艦橋同較高艉炮塔間的那座炮塔被抬高,原本火力發揮的限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紀伊級同加賀級另一個不同在于對主機性能的進一步提高,計劃安裝19臺Kanpon 式鍋爐,輸出功率高達131200馬力,理論最大航速可以達到29.75節,由于要增加更多的內部空間以容納新鍋爐,艦體長度被從加賀級的231.6米延長到了250米。隨著鍋爐數量的增加,原本煙囪的排煙能力也顯得不足,因此紀伊級被設計了一個新的煙囪,而由于延長了船體,新煙囪的布置也就不存在什么問題了。
至于其他的諸如防護性能以及方面,則與加賀級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兩級戰列艦的裝甲防護系統設計大同小異。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艦體的延長和內部空間的增加,燃料搭載量也被提高,航程由加賀級的“14節航速下6500海里”提高到“14節航速下8000海里”。
紀伊級的一、二號艦都獲得了命名,首艦自不待言,二號艦被命名為“尾張”號。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資料看,紀伊級的第三和第四號艦均尚未獲得正式命名,留給世人的惟有“十一號艦”以及“十二號艦”這個建造代號。
前面已經說了,第三次“八·八艦隊”計劃建造8艘戰列艦:“長門”、“陸奧”、“加賀”,“土佐”、“紀伊”、“尾張”、“十一號艦”、“十二號艦”。8艘戰列巡洋艦中已經定型并開工的4艘分別為“天城”、“赤城”、“高雄”、“愛宕”。那么下文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另外4艘戰列巡洋艦的話題,如果先前的那些戰艦還只能算強大的話,那么計劃中最后的4艦裝備有460毫米主炮、30節航速的戰列巡洋艦就只能用“瘋狂”一詞來形容了。由于都沒有獲得正式的船名,所以后人只能將這四艘戰艦稱為“十三號艦”,與其說這是戰列巡洋艦不如稱之為第一種真真正正的“高速戰列艦”。
“十三號艦”擁有凌駕“八·八艦隊”"中其他12艘僚艦的火力與防護,而且要求航速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持平同為30節。因此在“十三號艦”的設計上確實要下一番工夫。
為了能多容納鍋爐以便提高功率輸出,艦體長度達到了915英尺(合279米),水線長度則為875英尺(合267米),其長度甚至超過了二戰中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高速戰列艦,成為了戰列艦正規設計中空前也是絕后的規模(二戰中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的H44計劃實在不能算是頭腦正常下的設計,而且幾乎不可能建造)。而為了能滿足高速要求船體則被設計的非常狹長,水線處最大舷寬僅為101英尺(合30.8米),長寬比為8.67,這幾乎就是輕巡洋艦的艦型,在按照要求安裝上全部設備后,標準排水量將達到47500噸。
對于1艘戰列艦來說,這樣的狹長設計勢必影響到高海況以及全部主炮側射時的穩定性,但是在鍋爐以及輪機性能尚不夠發達的20世紀20年代,這也是在努力提高鍋爐數量依舊無法滿足航速要求后不得已的措施。盡管“十三號艦”的主機輸出對于如此龐大的船體和如此高的航速要求來說依舊顯得單薄,但是憑借著在龐大鍋爐艙內總計安裝的22臺 Kanpon 式鍋爐,其總輸出達到150000馬力,這在當時屬于空前規模的。
由于排水量的增加所能承載的噸位也得到了提高,這使得“十三號艦”能在裝甲防護上增強不少。舷側主垂直裝甲帶最大厚度達到了330毫米,同樣擁有加賀級以及紀依級位于輪機艙外部的那層3英寸(76毫米)裝甲,戰艦長長的艏艉部分被5英寸的垂直裝甲所保護,水平裝甲在輪機艙上方的厚度為5英寸(127毫米),彈藥庫和前后主炮塔之間則是160毫米。
“十三號艦”對于主炮的選擇也是經過了一番的波折,日本海軍原本希望“十三號艦”能在火力上徹底壓倒所有尚在建造或者設計中的潛在競爭者,為了實現這一意圖軍方要求給“十三號艦”裝備前所未有的19英寸主炮,但是由于后者的樣炮在測試中發生了嚴重問題,最后不得不退后一步去研制一種18.1英寸的主炮。新式主炮初步定名是“46公分五年式”,若是一切順利的話該炮就被用作“十三號艦”的主炮。
原來計劃建造16艘主力艦的日本“八·八艦隊”最終因《華盛頓條約》而大幅度縮水
該炮炮身長度超過20米,彈丸重量達到了3000磅(約1360公斤),30度仰角發射時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6000碼(合32920米)。設計要求“十三號艦”安裝前后各兩個雙聯裝主炮塔,按照設計要求的主炮最大射速1.5發/分來計算“十三號艦”的一次齊射彈藥投擲量達到了10.88噸,雖然依舊比不上憑借12門主炮的密集火力每次舷側齊射能投擲出11.45噸炮彈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但是在單發炮彈的破壞力上重達3000磅的彈丸要遠比美艦2100磅的彈丸來得強。
對于這一設計來說,“十三號艦”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可謂完全兼顧了火力、航速、防護三點,遺憾的是縱使日本有再杰出的設計人員,在兼顧到前三點之后第四個問題也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錢。事實上日本的所有競爭者都同樣面臨著錢的問題……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