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后晉皇帝 石敬瑭)
范延光死了,張從賓孤掌難鳴,也很快被石敬瑭派兵平定,而在這一次叛亂中發揮勉強還算可以楊光遠,被石敬瑭所倚重提拔,成了朝中重臣。
要說石敬瑭,用人識人的水平,那是很一般了,他重用楊光遠做了將軍,楊光遠不思報效,反而掌握大權,擅做威福,自恃重兵,干預朝政,有時候皇帝石敬瑭在上邊發號施令,楊光遠甚至敢于不執行,他直接抗命,可盡管如此,石敬瑭也拿他暫時也什么辦法,只能是隱忍不發。
主要原因就是,石敬瑭這個皇帝啊,他實在是沒有帝王魅力,肯為他效忠的人太少了,他自己都感覺自己是舟中敵國,手下將領乏善可陳,寥寥無幾,要是不用楊光遠,自己都無人可用。
其實,你畢竟是五代第三個政權后晉的皇帝,還是開國皇帝,誰無人可用,你都不會無人可用。
只不過,你不會用,用的不會。
實際上雖然把燕云十六州割讓出去了,但是后晉的地盤也并不小,有河南山東兩省,有山西陜西的大部分,還有寧夏,河北,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這天下之大,難道無一為你策馬驅前之士?
有的,兄弟,有的。
這人是誰呢?這個人,堪稱五代十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此人就是,安重榮。
安重榮,字鐵胡,山西朔州人,天生長膂力,擅長騎射,性格粗獷,后唐年間任職振武軍巡邊指揮使,為將時不守法律,因為犯罪入獄,還是他母親親自到朝廷申告,認為兒子罪不至死,明宗李嗣源審定之后,才將安重榮釋放。
后唐末年的時候,大概就是李從珂在位時期,石敬瑭圖謀叛亂,暗中招兵買馬,很快他就相中了勇武過人的安重榮。
主要是安重榮當時就在陜西綏德和內蒙古南部帶兵,和石敬瑭利害相關,最好是能把安重榮爭取過來,這樣能在地理形勢上就能解決掉后顧之憂,所以石敬瑭立刻對安重榮拋出橄欖枝,讓他跟著自己干。
(胸懷異志 安重榮)
安重榮對后唐,他沒有什么歸屬感,加上當時的朝廷,混亂腐朽,人心搖動,已然是敗局已定,安重榮于是倒戈相向,投奔石敬瑭。
后來石敬瑭開國之后,安重榮也算是有從龍之功,因此被封為了鎮州刺史,兼任成德軍節度使。
要說安重榮,以前他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夫,可是這么多年磨礪下來,他也蛻變了不少,他學習了文化,飽讀了詩書,成了文武全才了,任刺史期間,他是案牘勞形,明察秋毫,剖決如流,志在靖國,那干的相當不錯,尤其是他比較親民,鎮州一帶發生案件,他事必躬親,親自決斷冤獄,百姓的徭役,課稅啊,倉庫的耗羨,他做的也都十分細致合規,那兩年鎮州發展的非常不錯,老百姓的日子也很好。
實際上從一個普通人開始,歷經亂世,由軍卒變成一方刺史,這已經是巨大的階級跨越了,但是安重榮并不滿足。
正所謂,衣蟒則思龍,食鼎則窺天,這人的野心,會隨著他身份地位的提高而不斷提高,一個乞丐花兩塊錢買了一張彩票,中了一百萬,他不一定會滿足,他很有可能拿這一百萬去搏一千萬。
因為當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之后,他所接觸到的信息,資源,人脈都大大增加了,以前安重榮犯罪了,不被殺就是他所求,石敬瑭造反的時候,他選擇堅守還是投誠,選對了,對他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他飛黃騰達了,原本遙不可及的夢想現在已經變得觸手可及,而且他還不斷的學習,人也會更聰明,新的機遇是不斷的涌現出來的,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出更大的欲望和追求。
我們的安重榮同志,他經歷后唐滅亡,后晉建立,看著石敬瑭如此輕易的就獲得了天下,那他有時候就會想,石敬瑭都能得天下,我安重榮又哪里不如他呢?
是奴隸的時候,想要恢復自由身,成了普通人之后,想著最好能在衙門做個小吏,真的成了小官,又想要做大官,做了大官之后,又想要離開地方去京師,做了京官之后,又想要做權臣,等到真做了權臣之后,是不是又想要做皇帝?
哎,說來說去,人是被欲望所推著前進的。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普遍趨勢,而非絕對規律,不能代表所有人,實際上也有很多人,人家選擇在功成名就之后,知足常樂,轉向內心平靜,回歸家庭生活,而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所以總結來說,能否在地位提升之后,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是很重要的。
安重榮大概是處于這么一個被欲望和野心所支配的狀態,他有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做刺史的時候,和人說過這么一句話: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亂世烽煙)
誰擁有強大的軍隊,充足的戰馬和裝備,誰就可以做皇帝,難道皇帝是靠天生的血統嗎?
這句話,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且極具沖擊力的宣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句話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縮影。
安重榮用這句話,徹底的否定了儒家思想中,皇權來源于天命或者血統的觀念,而是赤裸裸的認定,最高的政治權力,是來自于最強大的力量。
話糙,但是理不糙。
其實這句話就是安重榮所處的時代乃至于所有的亂世都默認的一個游戲規則,那就是強權即公理。
當然這句話其實反思一下,也可以成為警惕武力干政,重視制度建設以維護穩定的重要歷史鏡鑒。
單從當時來說,可以看得出來,安重榮已經有野心了,至少他一個臣子的身份,他是不該說出這種話來的。
他未必真的想要做皇帝,或者在身份地位上還想要有所提升,因為剛才我們說,他被欲望和情緒支配,他是迷茫的,他其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毫無疑問,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安重榮不想要屈居于契丹人之下,尤其是石敬瑭一心事契丹人如父,安重榮作為石敬瑭的部下,他覺得丟人,覺得很恥辱,為此安重榮還給石敬瑭上過一封奏疏,說朝廷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這是萬世恥也,他希望石敬瑭可以擺脫契丹的控制,因為中原廣大,集全國之力,還不能對抗他一個小小的耶律德光嗎?
石敬瑭呢,他已經無所謂了,反正已經獻出去了,皇位他也坐上了,李從珂他也消滅了,他是既得利益者,他怎么會因為安重榮三言兩語而改變心意呢?
其實,安重榮的建議是很中肯的,當時契丹對境內的北方部族,比如突厥,沙陀,吐谷渾,對他們橫征暴斂,壓迫的非常厲害,他們對契丹沒有好感,紛紛舉族投奔中原王朝,希望后晉帶著大家伙一起反抗契丹,甚至就連被割讓出去的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們,也是思歸心切,想要回歸中原懷抱,而這些人,大多都被安重榮所吸納。
安重榮在這種情況下,他撰寫文章,要求和契丹開戰,并傳閱后晉文武大臣以及各地藩鎮,大家的心情都和安重榮一樣,都勸石敬瑭應該脫離契丹,并且對契丹進行反攻。
如此一來,上順民心,下洗國恥,江山一統,豈不指日可待?
奈何,他石敬瑭不干吶,他只是連發十多道詔書,好一頓安慰安重榮,反正那意思就是你別鬧了,消停待著就得了,好日子這才過上幾天吶,你瞎折騰什么。
自己肺腑之言,結果換來石敬瑭這個態度,安重榮十分失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安重榮終于決心反叛,不再跟著石敬瑭混了。
(契丹繪畫)
天福六年,石敬瑭離開開封,到鄴都巡游,到地方上轉悠一下,為的是了解一下各地情況,那皇帝不在京師,京師必然空虛,安重榮立刻抓住這個機會,給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發去書信,邀請安從進和自己一起造反。
安從進在什么地方呢,在湖北襄樊,如果安重榮起兵了,安從進也跟著起兵,那就可以對京師形成南北合擊之形勢。
想一下,事以密成,安重榮要造反,那肯定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和安從進也不熟,他怎么敢把這個事情告訴安從進呢,萬一安從進不反,把他給檢舉揭發了,那安重榮豈不就失去了先機?一下子就暴露了?
哎,安重榮就是有這個把握。
因為石敬瑭靠契丹人取天下,是名也不正,言也不順,天下人就沒有服他的,安從進這人,早有異志,而且表現的比安重榮還明顯,他在襄樊大量的招募亡命之徒為己所用,南方地區送到京師的貢輸,經過安從進的地盤,也都被安從進截留,甚至就過往的商旅百姓,只要是男子,都被安從進抓到自己的軍營里充軍。
啊您看,這個人啊,他不老實的很。
別說安從進,放眼天下梟雄,又有幾個人真的把石敬瑭當皇帝?
能把如石敬瑭這樣的人困在權力斗獸場,困在帝王寶座上的,是他的野心,最終也會成變成羞恥心,因為,一個人最大的監獄,就是他在別人心目的形象。
石敬瑭以為,當年自己割讓出去的不過是十六個州,他還擁有很多,但他不知道,就在昔年昔日昔刻,他已經一無所有了...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卷八》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八十》
陳宇軒.后晉安重榮之亂研究.湖北大學,2021
李瓊.后晉名將安重榮及其德政碑研究.文教資料,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