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槌響,即是吾鄉。7月19日至20日,原創民族舞劇《英歌》在四川大劇院連演兩場,將傳統英歌舞、非遺元素與現代舞臺藝術手法相結合,讓現場觀眾看得熱血沸騰,直呼“上頭”,謝幕時成都觀眾敲擊英歌錘盡東道之誼,來自廣州歌舞劇院的演員們隨觀眾敲擊的節奏盡情起舞。而在演出前,四川觀察記者在后臺采訪了總編導錢鑫、王思思,演員李奧、龐冠宇、梁綺琦,聽他們講述“中華戰舞”的魅力所在。
英歌舞作為潮汕地區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融合了武術、戲劇等多種元素。以奔放的舞姿和激昂的音樂節奏展現了中華兒女的英勇與豪邁,被譽為“中華戰舞”,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此為藍本,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了舞劇《英歌》,廣州歌舞劇院創排演出,該劇講述了當代青年陳心遠的一場奇幻之旅,在漫天硝煙中,他明了父親懷抱的家國大義,幫助母親了卻心愿。
劇中父親陳文耀、母親林巧兒,是無數中國人的縮影,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民族氣概。“《英歌》不僅是指英歌舞,也是英雄的歌舞,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們穿著鎧甲,戴著翎子,佩著靠旗,在家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但當他們褪去臉譜后,都是一個個生活在我們身邊普通的凡人。”總編導王思思說。
對非遺題材的挖掘,是當下文藝創作的熱點之一。從街頭表演到網紅舞劇,從舞臺精品到登上央視春晚被眾人熟知,如何在保留英歌舞原始韻味的同時,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總編導錢鑫告訴記者,這部舞劇并不是“就非遺演非遺”,許多舞蹈動作呈現的就是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比如舞劇的核心道具“英歌槌”一物多用,契合舞劇想要表達的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比如在木雕的段落里,它可以化作匠人手中的刻刀;在“牛肉丸”的舞段中,它就是擊打肉泥的小鐵槌;在耕種的場景里,它又變成了綠油油的秧苗。”演員龐冠宇表示。
錢鑫透露,早在2018年創作舞劇《醒·獅》時就融入了英歌舞的元素,之后又打造了一部25分鐘小舞劇《英歌》來“試水”。演員李奧也表示,“為了跳好鏗鏘有力的英歌舞,演員們找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系統集訓,就快板、中板、慢板三種不同流派、風格的英歌舞進行了系統的學習。”
20日,舞劇《英歌》還將在四川大劇院與觀眾們見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