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籃這場半決賽,說是爆冷,其實更像一次全方位的“自曝其短,熱身賽剛剛雙殺日本、主場氣氛拉滿、身高壓制、體能儲備都在我們這邊,賽前幾乎所有人都覺得穩了,結果卻被日本隊打了個措手不及,天時地利人和全拉滿還能輸球,這場面說尷尬都算輕的
賽后網上一片嘩然,李月汝沒來是個理由,但日本隊也并非最強陣容,優勢全在這邊卻被對手用三分線“點殺,誰看了不直呼丟人,尤其是最后一節日本幾次關鍵三分直接殺死比賽,這種冷靜和執行力,確實讓人服氣
其實中國隊開場思路很明確,就是雙塔壓制,張子宇和韓旭的身高優勢擺在那,按理說可以在內線把日本隊摁住,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日本隊顯然做足了功課,進攻點全部拉開,三分線外瘋狂試投,結果全場34投16中,準得離譜,田中和宮澤夕貴輪番開火,打得中國隊防線顧此失彼,張子宇防不到的點,日本隊就一個勁兒薅,反觀我們自己的外線,空位都投不進,這進攻效率差距實在太明顯
說到底,這場球中國女籃最大的問題還是“老毛病——投射能力短板明顯,身體素質在亞洲確實有優勢,可一到關鍵比賽,光靠身高和對抗就想贏球,未免太理想主義,日本隊內線雖弱,但速度和準星都在我們之上,場上幾個回合直接拉開差距,尤其是第三節,眼看比分被拉開,場下的球迷都快坐不住了,教練組的應變卻慢半拍,臨場調整一直沒跟上日本隊的節奏
這時候就有人問了,張子宇不是天賦異稟嗎,咋就被日本隊按住了,其實說白了就是經驗和適應能力還不夠,日本隊明顯就是繞著她打,防守端把進攻點全部轉移到她夠不著的位置,進攻端又拿她當“靶子,連環針對,結果她在場上可以說是“空有身高無處發力,沒有成年級別大賽的歷練,面對日本隊這種體系化打法,很難打出統治力,蘇群點評得很到位——如果去年就能破格進CBA體驗一下高強度比賽,今天可能是另一個局面
說到后衛,差距更明顯了,日本隊外線傳導和配合非常流暢,我們這邊持球推進慢,傳球猶豫,后衛線帶動不了內線,空有兩個高點卻不能轉化成得分,教練組用人思路也有問題,錯用李緣直接讓日本隊的外線手感養起來,這種“養生式防守在半決賽這種級別的比賽里,簡直就是自殺式操作,現場有球迷甚至都喊出“換人,可惜調整始終慢半拍
還得說一句,這場球輸了,確實有很多客觀問題,但教練組的思維還是沒跳出“靠身體碾壓的老路子,平時訓練對球員外線能力的要求不夠,到了大賽就全暴露了,本來靠身體打順風球沒毛病,一遇到技術流就被打回原形,教練宮指導這套思路,是時候該升級換代了
有意思的是,賽后輿論又開始“對噴,有人罵教練,也有人為球員抱不平,其實大家都明白,輸球不能全怪某一個人,但這場比賽就是全隊上下思路僵化、臨場應變慢、核心球員經驗不足、體系被針對后毫無反制之力,這些問題都擺在明面上,不說出來都覺得對不起這場失利
回頭看這幾年中國女籃的成長,確實有過高光時刻,但每當遇到這種“快準狠的對手,還是會暴露短板,這不是一次調整能解決的事,更多是體系和理念的升級,別再指望身體優勢能一直吃遍亞洲,籃球發展早就不是一招鮮吃遍天了,看看日本隊這場的執行力和應變能力,我們真的該好好反思
最后一句,輸球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輸完都說“吸取教訓,轉頭又回到老路子,真心希望這次能讓管理層和教練組痛下決心,別再糾結于身高和身體,練好基本功、提升外線、加強臨場應變,這才是中國女籃想要走得更遠的底氣,主場輸球,確實難堪,但如果能以此為契機真正變革,未嘗不是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