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市教育局最近發布了一份嚴肅通報,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行為再掀波瀾。從通報中披露的4起典型案例來看,四平市教育主管部門懲治違規行為的力度堪稱“地獄模式”,毫不含糊:
最重的處罰給了四平三中教師姜某,校內榮譽和崗位被全部剝奪,黨內警告后調離講臺,年度考核直接不合格,十三個月的獎勵工資被無情取消,未來數年再無榮譽競爭資格,可謂職業生涯“急剎車”。
其余三名教師處罰同樣嚴厲:被降級降崗調離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多年苦心經營的教學經驗一朝盡失,“班主任”崗位光環被強力剝奪,所有榮譽和稱號被撤銷清零——為校外補課付出的職業代價可謂慘烈決絕。
高壓監管之下,為何還有教師愿意鋌而走險?“利”字當頭或許是關鍵。課外培訓機構被禁后,部分家長補課意愿仍高漲,師資嚴重供需失衡,使得高額補課費成了無法拒絕的誘惑。教師工資相對較低,一課時費用可能是月薪的半數,這種巨大利益落差令人心浮動,也讓部分教師心存僥幸。
但處罰文件未曾揭示的,是家長們在禁令圍剿下的兩難處境——升學壓力下,孩子成績容不得絲毫閃失,名校競爭門檻持續攀升。優質教育資源如“隱形的奢侈品”,中產家庭尚可咬牙支付高價請家教或悄悄加入高價小班,寒門孩子卻因家長不敢冒險或難以負擔,教育公正面臨更深的撕裂。家長一面在禁令壓力下惶恐,一面卻又掏空錢包、冒險奔波于隱蔽培訓點,只為孩子多一分應試競爭力。他們是在用錢包投票,也無聲述說著對當前評價體系的無奈妥協。
四平鐵腕之舉是震懾還是治標?
嚴厲懲戒教師確實必要,能一定程度剎住教育權力的濫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邏輯下,高壓打擊終究治標不治本。當市場需求依然洶涌、家長需求根深蒂固時,高壓態勢下的“名師私教”或將更隱秘、成本也更令人窒息。
補課亂象背后,是教育體制的結構性疼痛——評價體系的單一性、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和分配不均、教師收入不足等多重問題交織纏繞,一紙禁令已難以拆解教育死結。
嚴懲違規教師要持續,更要思考教育體制深層改革。打破唯分數論桎梏,推進多元評價機制,拓寬通往美好未來的路徑;真正均衡教育資源,讓每一間教室都成為希望的起點;提高教師待遇水平,確保知識尊嚴能夠體面安放。最終,讓孩子能在健康的生態中自然成長,無需通過彎道、繞行迷途方能抵達本應有的光明未來。
家長的眉頭何時才能真正舒展?教育公平的陽光何時能普照每一個為學業奮斗的少年? 這不僅是政策者的思考試卷,也是整個社會必須作答的良心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