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走進咨詢室,坐下來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已經死了很久了,你幫不了我”。
帶著強烈的痛苦。
我看著她,又看看她母親。
媽媽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和不安。
“我挺好奇的,為什么你死了這么久,今天卻愿意活著來到我這里呢?”
英的眼里似乎跳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復那種彌散的目光,不再說話。
她是一名抑郁癥患者。
一名在父母的控制型教育下,最終得了“心靈感冒”的女兒。
今天,我在征得了她的同意后,分享她從抑郁中治愈的故事。
希望給更多人以力量。
你要相信,不管是抑郁、雙相或是其它,都只是暫時困住了你,你應該走出來,也可以走出來。
抑郁的對面不是快樂
而是活力
大概了解她的基本情況后,我請媽媽去了休息室,希望單獨和英談一談。
英開始的表現很抗拒,這讓我意識到,在她眼里,我可能只是媽媽找來的“幫兇”,勸說她如何乖乖去學校完成學業。
我告訴她,我對她能不能回到學校去上學不感興趣,那是她自己的決定。
她不相信地看著我,好像有個成年人能接受她不去上學是件奇怪的事。
我再次強調了咨詢的設置和保密例外后,她調整了一下坐姿,開始跟我談起了她的一些經歷。
在她的描述中,一個讓人窒息的養育環境逐漸浮現。
英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把她當成了自己的一切,從吃喝拉撒到穿衣發型,都有著明確的要求。
假期里,也不可以輕易和朋友外出。她的房間不允許鎖門,她看的書、聽的歌,都需要媽媽“過審”。
在媽媽這,英必須是一個不能有任何“差錯”的孩子。
她也曾經反抗過,但是媽媽認為這些都是為她好,同時,媽媽的辛苦也讓她覺得很內疚,無力反駁。
在高一的期末考試中,英的成績出現明顯的下降。
對于媽媽來說,這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
因此整個寒假,英都不得不一直補課、刷題。
臨開學前,英生了一場大病,昏沉沉中,她感覺自己陷入了谷底,墜入無邊黑暗。
開學不久,她就出現了坐在教室里心慌氣短、窒息的軀體化癥狀。
媽媽帶去醫院檢查,醫生建議去心理科診斷,媽媽不相信英會有什么心理疾病,認為她只是累了,休息休息就好了。
直到英在學校昏過去一次,媽媽才意識到嚴重性,才去看了心理科。診斷結果為輕度抑郁,存在一定的應激性反應,需要配合藥物及心理介入。
無奈之下,媽媽為她辦理了休學,在家里休息,配合心理咨詢。
在她描述的過程中,我不自覺感覺到胸悶氣短,我知道那些感受,都是英經歷過的痛苦。
這是一個典型“控制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她的翅膀還沒有展開,就已經被剪斷。
只能待在那里,療傷。
生活中,這樣的原生家庭隨處可見。
我也經常在與青少年的工作中,聽到父母埋怨孩子沒有主見、缺乏獨立能力。而孩子總會一邊承受父母的指責,一邊愈發為自己的無能而自責。
荒誕且現實。
溺過水的父母
會阻止孩子擁有游泳的能力
控制型父母的集中表現就在于:控制。
控制孩子的生活、學習、社交、興趣愛好,甚至思想意識。
而且,和教育結伴而行。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些嚴厲的、嘮叨不停的父母。
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一件事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就像“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一樣,每天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都是被安排好的。
孩子只能服從服從再服從。
控制型父母分為這幾類:
·強勢干預型:“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這類父母擅長用評價和打壓的方式教育子女。
“你看,不聽我的,早就跟你說過了會是這樣。”
“你哪次不是這樣,不聽我們的建議!”
浸淫在這類語言暴力中的孩子,會漸漸失去主動探索的欲望,以避免父母的指責。
·照顧型:“外界是不安全的,離開我你是無法生存的”
這類父母的控制是以關心照顧為主要方式的。
他們包辦了孩子的一切,阻止孩子有任何可能探險的行為和動機。
常見的有,不讓孩子觸碰可能有危險的事情,比如進廚房、做家務、交友、嘗試新的事物。
甚至會提前預設很多的危險,并且提前一一排除孩子涉足的可能。
這種養育環境下的孩子內心會形成一個“外界是充滿危險”的體驗,從而很難真正離開父母提供的溫室環境。
·融合型:“我們需要你”
這類父母投射給孩子的是:“你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你。”
這種需要,表現為表面的和深層的。
表面的需要是,不停告訴孩子你是我們的,我們為你付出了一切,讓孩子會內疚于離開父母身邊,進而喪失向外發展的動力。
深層的需要是,當父母經常吵架,一方向孩子抱怨另一方,或需要孩子傳話的,孩子也無法離開其身邊。
這種養育環境中的孩子,會覺得父母離開自己是過不好的,會吵架,或者分開。
比如“等你高考完了我們就離婚”。
那么,孩子內心就會很害怕自己高考成功,擔心自己離開了,父母就離婚了。
問題來了,為什么控制型父母會如此常見?
首先,我們是一個集體的文化背景,家庭養育普遍是大家族模式。
常見的是爺爺奶奶、父母及孩子共同生活,在大家庭的背景中,總有一個成為大家長的人物出現,那么整個家庭的養育氛圍,是圍繞這這個權威型人物的個人意志來的。
影視作品中,常見到一個強勢的大家長形象,全家都會小心翼翼地圍著他的意志迎合和討好。
這就形成一個控制的養育環境,即只要違背了大家長或者整個家庭共同認定的準則,就是錯誤的,有可能被懲罰。
其次,是未能分化的人格。
分化是什么?
簡單的說,就是區別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兩個人從相戀,到發展出小家庭,是帶著各自早年的養育環境結合的。
父母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如果沒有獲得很好的分化,那么他們的方式就會代際下來,與彼此的方式結合,形成一個新的養育環境。
也就是說,他們只會用自己熟悉的一套養育方式來培養自己的小孩。
舉個例子,父母一方如果小時候被溺水過,他們就會很害怕靠近有水源的環境。
有分化能力的父母會意識到,怕水是因為自己早年的體驗,而孩子并沒有這樣的體驗。自己害怕游泳,并不代表孩子就需要喪失學習游泳的機會。
但沒有分化能力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因為孩子靠近水源而感到焦慮,從而做出干預。
“成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養兒方知報娘恩”,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描述中,都有代際循環的味道。
前面說的強制干預型、照顧型、融合型三種養育環境,都有可能造成個體的人格無法分化獨立。
我們知道一個人成熟的人格是需要經過分化的, 也就是在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期。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需要知道自己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需要建立一個邊界,并且有足夠的能力從家庭中分化出去,走向社會。
但是在現實中,父母對子女的各種干預,讓孩子認同了與父母的融合關系,很難分開。
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充滿內疚,結果都是無法分化。
于是,到了需要他們走上社會時,他們不知道要如何獨立自主、照顧自己。
如何修復控制性父母帶來的創傷
經歷了控制型養育環境的我們,如何去修復創傷呢?
從客觀上來說,我們曾經經歷的一切是無法完全修復的。
但成長是一個終生的話題,而不僅限于某一個階段生物學意義上的概念。
當我們處于幼年時,我們只能被動接受來自養育者提供的環境和信息。
然而成年后,我們獲得的教育、形成自我的認知,這部分是可以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的。
這個分化,是一個自我修復和整合的過程。
一個人的分化是需要經歷一個從覺察、覺知,最后實踐的過程中。
首先需要的就是覺察,觀察自己的行為與方式,與父母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然后形成一個自我的認知:在自己已經有的經驗和認知中,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往往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部分,就是未能分化的部分,需要我們去覺察。
我們可以通過理論的學習、心理咨詢、教育知識的掌握,去提升自己的分化水平,并且去在生活中去實踐。
比如,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需要激活自己內在的動力,形成分化的意識,對照自己去分析,需要補充生活技能,還是重新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有哪些我們未完成的心愿和想法。
在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里,存在著激活我們內在動力的資源。
比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飽受這樣的挫敗感,深陷在無力中,可以來到我們的咨詢中。
就像文章開頭的來訪者,英和英的媽媽。
在我幫助媽媽認識和理解這些知識后,她開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育中,與英的互動方式。
也理解了自己早年的成長經歷,被她復制到養育英的過程中。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焦慮的成長環境,讓她將所有的希望投射在女兒身上。
同時,她也很希望通過將女兒培養“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些都是沒有分化的行為和想法。
在咨詢師的建議下,英的媽媽也開始了自己的成長性咨詢,而英在了解媽媽的想法和感受后,也對媽媽的行為表示了理解。
目前,英的抑郁表現基本好轉。她不再排斥去學校這件事,心慌、窒息等軀體化表現也有了明顯好轉。
母女之間的溝通,從原來僅僅談學習內容,到關注更多生活的話題。
而英的媽媽,也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當我再次看到她時,整個人呈現出的狀態是輕松的、生動的。
這就是心理咨詢的科學之處。
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去看到自己需要分化的部分,嘗試理解早年的經歷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從而,將自己從單一的情緒困境中脫離出來,完成與過去這些經歷的分化。
當分化成功,你最終走出咨詢室的時候,就會發現:
黑夜雖降臨了我們內心,但也會留下星星。
如果你曾經歷黑暗,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可以收獲繁星漫天。
作者:心理咨詢師許靜
編輯:Lilith
圖源:Pexels
許靜是國家二級咨詢師,從業12年,服務時長8800小時+,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
許靜擅長以精神動力學為核心,整合人本主義、認知行為療法,技術與經驗結合,幫助來訪者探索自我,完善人格。
為了幫助更多人走出困局,許老師特地開通3個半價咨詢名額,原價700/次的咨詢,現價僅350元/次。
↓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如果,你也有被過分控制、被情感忽視、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創傷,又想查看、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咨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