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隨著西安地鐵8號線的開通,“安化門”這個站名突然火了.
原來,考古學家真的在這里,挖出了隋唐長安城的南大門!
這項發(fā)現(xiàn)不僅登上了“陜西六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更一舉解決了困擾學界60多年的謎團:長安城外郭城南墻到底怎么建的?
安華門探測實況
1958年,《考古學報》中刊登了一篇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文章,主要講述了長安城地基探測實況:“明德門西為安化門,其位置在今之北三門口村以東約220米,東距明德門1360米處。該處尚有殘存于地面大小不等之夯土兩堆,其東西42.5米、南北10米,面積425平方米。有寬度為7.2米的門洞三個,其夯土面及遺物堆積的情況與西城延平門相同?!?/p>
幾十年過去了,因為西安地鐵開通,安華門又一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
此次主要發(fā)掘了,安化門門址、郭城南墻、順城街、早期水渠等遺跡,確認了安化門一門三道的結(jié)構及基槽營建方式。
考古現(xiàn)場:地鐵施工挖出“隋唐密碼”
安化門是隋唐長安城郭城南墻偏西之門,安化門遺址位于西安市雁南二路,地鐵施工時,考古隊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
一門三道的城門結(jié)構(與大明宮丹鳳門同規(guī)格,但規(guī)模略?。?/p>
殘存的墩臺基槽(寬7米,比現(xiàn)代兩車道還寬)
唐代“順城街”車轍?。ㄖ苯哟蚰槨八宄蹙陀型暾菈Α钡膫鹘y(tǒng)觀點)
隋代水渠+攔河堰(證明隋朝先修水利,唐朝才補城墻)
最絕的是,夯土里挖出的碎瓦片上,清晰印著“官匠”字樣——這可是唐代“國企”工匠的防偽標記!
為什么它能入選“六大發(fā)現(xiàn)”?
顛覆認知:隋朝的長安城竟是個“半成品”
此前學界認為,隋文帝建大興城(長安前身)時,外郭城已完整。
但這次發(fā)掘?qū)嶅N:隋朝先挖了條東西向水渠(當作臨時南界),唐朝才夯土筑墻(永徽五年補建安化門)這說明,連隋唐超級工程都是“分期付款”的!
破解“三門道之謎”
安化門和明德門一樣有三個門洞,但中門道專供皇帝,東西門道走車馬。
考古隊發(fā)現(xiàn):
排叉柱礎坑(支撐門樓的“腳手架”遺跡)
隔墻與墩臺分次修建(唐朝城建也有“豆腐渣”嫌疑?)
意外收獲:隋代“高科技”水利
被城墻壓著的早期水渠里,藏著隋朝人的智慧:
生土攔河堰+木橋遺跡(世界最早的水利樞紐之一)
喇叭形渠口(分流設計比大運河還精細)
現(xiàn)代視角:地鐵讓文物“活”了
當年《長安十二時辰》里,張小敬狂奔的順城街,如今通過車轍印重現(xiàn)人間。更妙的是:
地鐵8號線“安化門站” 就建在遺址旁,乘客下車就能“穿越”
夯土層剖面直接展示在工地圍擋上(全國首創(chuàng)的“考古直播”)
正如負責人龔國強博士所說:“這次發(fā)掘就像拆快遞。
隋唐長安的包裝盒里,還藏著沒簽收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