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中國乒乓變身“中國兵乓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起因說穿了其實挺尷尬——中國郵政和中國乒協剛在北京搞了場戰略合作續約發布,國手們都來了,直播鏡頭下氣氛熱烈,結果大屏幕上的“中國乒乓球協會硬生生被打成了“中國兵乓球協會,細心網友一眼戳破,彈幕區瞬間炸鍋,怎么說呢,這事兒放在哪個大賽現場都夠人臉紅的,更別說咱們國球還牽扯上“官方級別的合作亮相。
說起來,這種烏龍其實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今年巴黎奧運乒乓球賽事直播時,咪咕體育后臺就把“乒乓球混合雙打寫成了“兵乓球混合雙打,當時就有不少人吐槽后臺“擺爛,沒想到幾個月后,郵政和乒協的發布會又來一次“史詩級復刻,這要擱在電影里,網友都得喊編劇太離譜,現實里偏偏就是這樣,魔幻得讓人忍不住想問一句:國球這么多年,怎么還會在名字上“翻車?
很多人可能覺得,寫錯一個字也沒啥大不了,畢竟是個打工人一不小心的失誤,但在中國乒乓的語境下,這個小錯誤其實挺有象征意義,畢竟“乒乓這兩個字背后,是中國體育的門面、億萬球迷的情懷、無數次奧運金牌的榮耀,連郵票、錄取通知書這些重要時刻都要用上國球元素,結果就這么被一個小小的“兵字給帶偏了,這不是“兵乓,這分明是“心梗。
再看網友的反應,有人開玩笑說哪個打工人出的大簍子,也有人說壓根沒看出來哪錯了,還有一大波“職場共情瞬間上線,帶著自嘲的味道,說什么“打工人捅簍子現場,但玩笑歸玩笑,熱搜下面其實也有不少理智的聲音:這種級別的發布會,背后肯定有層層審核,怎么還能讓這種低級失誤溜出去?別說球迷看不下去,連普通觀眾都覺得有點離譜。
細想一下,這事的本質其實不光是個字打錯的問題,更是反映出流程把控和責任心的漏洞,你說奧運賽場上球員能不能容錯?一個發球、一個接發都得精確到毫米,后臺的工作人員按理說也得有同樣的專注度,尤其是涉及國家隊、官方機構、直播發布這種“高光時刻,這種烏龍真不該一再出現,說嚴重點,這就是“工作擺爛的典型案例,球迷們吐槽一句“兵乓都能進熱搜,誰能說不是因為大家對國球有更高的期待呢?
當然,也不是非要把事兒說得多嚴重,畢竟球迷圈子向來喜歡“對噴,這種小失誤一旦被發現,肯定要被反復調侃,但調侃歸調侃,球迷們其實也沒真想“逮著不放,更多時候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畢竟誰都明白,國球這塊招牌,不是靠幾個字母撐起來的,但正因為它份量十足,才更不能在這種細節上出錯,這和球員場上的失誤還不太一樣,畢竟賽場上有對手、有壓力、有偶然性,后臺的文案審核,完全是可以靠流程避免的問題。
此情此景,不免讓人聯想到過往的經典瞬間,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乒乓球決賽現場幾乎沒有差錯,連直播字幕都做到滴水不漏,那時候全國上下對細節的把控,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流轉更快,出錯的成本也更高,尤其是涉及官方與主流體育項目,出個錯就是全網圍觀,網友截圖轉發、話題發酵,分分鐘“出圈,一邊是調侃“兵乓,一邊其實是對流程和責任的提醒,畢竟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是更專業的國球生態。
問題來了,為什么這種低級錯誤總在關鍵時刻出現?難道真是“打工人不夠細心?還是說整個流程的把關本身就有漏洞?有網友就點出了關鍵:這種發布會的物料不是一個人能拍板的,背后起碼經過設計、審核、審批多道環節,如果每個環節都覺得“差不多就行,那最后出問題就是板上釘釘,大家嘴上說“沒啥大不了,但真要追究起來,這種“擺爛心態其實比錯別字更可怕。
當然,站在球迷視角,也沒必要因此上綱上線,把一次烏龍當成“國球危機,但借這個機會提醒一下無數為國球服務的人,從后臺文案到現場布置、從直播字幕到宣傳物料,每一個細節其實都在構成中國乒乓的“門面擔當,這不是一句“打工人失誤就能一筆帶過的事兒,畢竟,國球的榮譽不止體現在賽場上,更體現在每一個為它努力的小細節里。
最后,還是希望類似的“兵乓烏龍別再出現,畢竟,大家都明白國球的分量,也都知道球迷的期待,下次再有大場面亮相,希望所有工作人員都能像國手打關鍵分一樣穩得住,不求百分百零失誤,起碼別讓“兵乓登場搶了風頭,這點要求不過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